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

洞察供應鏈管理問題,不花錢提升20%獲利關鍵!(第三部份)

<< 續前篇 - 第二部份 >>
十一、初窺『目標庫存量』與『用掉多少補多少』的實務技法

「第三輪的模擬,我們依然每4週下單一次,供應商的交期4週,主要改變是擺脫『預估』的營運方式,而且要完完全全、百分之百地跟隨市場的趨勢,不要去猜測,你們要如何作業呢?」林老師打出以下投影片,並開始複習前一節上課所學。

「市場總耗用多少,我們就下訂單多少給供應商!」學員回答。
「很好!問題是:當供應商的貨品進廠之前,倉庫還是得放一些庫存,不然這一段等待進貨的期間就開天窗、缺貨了!了解問題所在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了解了!」學員回答。
「那麼倉庫就必須先預放一些庫存,稱之為『初始庫存量』,正式的名稱是『目標庫存量』,請問該如何計算它的數量呢?」林老師問。
…………」學員好像都還給林老師,上一節課學習到的內容全忘光了。
「根據補貨時間的長短,補貨包含二段時間:我們自己的發訂單所需時間,還有供應商所需時間,回憶一下這一張圖。」林老師打出一張投影片勾起學員的回憶。

林老師繼續說:
「假設我們每一個月月初下訂單一次,也就是發訂單所需時間是一個月,而供應商的交期,也就是供應商所需時間,假設是二個月,加起來等於三個月,那麼『目標庫存量』要怎麼設定呢?」
「根據過去實際耗用的歷史資料,計算出每個月的平均耗用量,譬如過去的月平均耗用量等於100件的話,那麼必須預放三個月的耗用量300件目標庫存量。」學員解釋。
300件夠嗎?月平均100件代表的意思,有可能這個月實際耗用120件,下個月有可能變成80件,如果連續3個月都耗用120件,『缺料』的情況勢必是避免不了,清楚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清楚了!」
「既然300不夠,那麼準備多少數量才夠呢?」林老師問。
「按統計學的計算公式,300之外再加三倍標準差。」有學員回答。。
「可以的!不過在實務應用的許多案例中,簡單化公式算法是必要的,只要另外增加50%的安全庫存以應付市場的波動即可,換句話說300乘上(1+50%)等於450件,這就是一開始要預先準備的『目標庫存量』,大家清楚了嗎?」林老師解說完畢。
「清楚了!」
「請各組根據去年的歷史資料計算『目標庫存量』。」林老師再次打出以下去年52週實際耗用量的投影片。

經過10分鐘小組討論之後,各組發表,由於各組之計算邏輯都對,因此數字差異不大,以其中一組的基本邏輯與計算方法為例:
「我們求出每週平均耗用為3.2件,乘上補貨時間8週,總共25.6件,另外加上50%的安全庫存12.8件,總計37.8件,取整數變成38件的『目標庫存量』。」

「請各組在統計表上填入『目標庫存量』,38!」林老師打出以下的投影片。

林老師等各組填好後,繼續說:
「一月份的四週各別耗用量為4345,開始填表。」
A組很快就得到如下表的結果:

「接下去該如何下單?」林老師問。
「一月份用掉多少補多少!」學員答。
「很好!一定得百分之百的順應市場的趨勢!所以你準備下多少數量供應商呢?」林老師補充說明,並反問學員。
「四週的耗用量16件!」學員答。
「不對,如果下單16件就會超過設定的38件『目標庫存量』喔!」有一位學員提出了反駁。
「哦?你是如何計算的?」林老師質問。
「期末庫存有30件,如果再下一張16件的訂單,總共就會有46件的庫存了!」該名學員回答。
「很好!大家必須清楚『目標庫存量』相當於『在庫』與『在途』的庫存總和,現在的狀況已經有46件了,怎麼辦?」
「所以不要下滿16件,只要再多8件就可以了,這樣就能符合38件的『目標庫存量』了!」該名學員回答。
「太棒了!請大家在第四週的訂單數量填上8。」林老師邊說邊打出以下的投影片。


「二月份的市場需求4523。」林老師唸完,所有組的答案都相同,如下表:


「接下去該如何下單?」林老師再問。
14件。」學員們異口同聲回答。
「很好!這一次真的是二月份用掉多少,我們就補多少!百分之百的順應市場的趨勢!」林老師說完,各組一致的答案如下表:

林老師繼續公布三月份耗用量26126,而學員也是一致的答案:

接著學員也根據『用掉多少補多少』的原則,下了17件的訂單,如下表:

林老師再公布四月份耗用量1251,各組依舊是相同的答案:

接著各組皆下了9件的訂單,如下表:

林老師與學員繼續跑完五月、六月份的過程,各組相同的答案如下表:


十二、拋棄『預估』的結果
「第三次的模擬到此已經跑完半年、六個月了,你們是否感覺到這一次的經營模式與前二次的最打不同點,在哪裡?」林老師希望學員已經獲得不少的經驗。
「比較簡單!」有學員回答。
「對未來你們返回職場時,簡單的方法會有何好處?」
「下單不用考慮太多,比較輕鬆!」學員答。
「以前下單有那麼困難嗎?」林老師反問。
「有啊!我們要去仔細對料況,很多情況業務忘了給預估數量,我們要去追,通常要等很久才有答案,等拿到時,備料時間都很緊迫。」學員答。
「還有其他好處嗎?」
「這個方法不但簡單,而且所有人所算出來的答案都一樣,表示它已經是標準化作業了,未來交由IT系統自動下單即可,採購人員就有時間從事真正採購專業的事務,例如開發或提升具有競爭力的供應商,這些才是對公司營收獲利有極大助益的工作。」學員補充回答。
「太棒了!這次模擬我們獲得的好處,有沒有特別去投資額外任何人力或金錢呢?」老師問。
「沒有!」有學員回答。
「那麼,這次模擬我們到底改變了什麼?」林老師張大眼睛盯著所有學員問。
「不要『預估』!」
「拋棄『預估』!」。
「把『預估』丟了!」
………
………
這群學員們此起彼落地回答,全都在表達:『靠預估生產是大錯特錯的觀念!』

十三、『監控在庫庫存,調整目標庫存』的作法
林老師與學員接著跑完七月、八月份,相同的答案如下表:

林老師進行到這個階段,稍事停頓模擬活動,準備開始引進另一套機制,他說:
「當我們拋棄『預估』的觀念,設定了『目標庫存量』,也採取『用多少補多少』的概念,真的能夠百分之百保證不會『缺貨』嗎?」
「不可能!」有學員回答。
「以本案例來說,倉庫快斷料了,而供應商的到貨時間還很久,這時你們怎麼辦?」林老師問。
「趕快去拜託供應商提早交貨,如果他答應了,我就天天盯著他!天天催他!」有學員回答。
「幾個月發生一次,你們可以忍受嗎?」老師問。
「應該還可以,偶而讓老闆認知到採購人員有其存在的價值,也是不錯的!」學員回答。
「連續二個月都發生,讓你窮於拜託供應商,天天追料,這樣你也能忍受嗎?」
「不行!我會發瘋的!」有學員回答。
「你知道為何連續二個月都發生嗎?原因是甚麼?」林老師問。
「因為市場需求已經超乎預期,而且已經連續二個月了!」學員回答。
「你又把市場需求的變化當原因了,它是正常的現象。你應該想:當市場需求變高的時候,為何你會缺貨?是因為你沒有………」林老師等著學員回答。
「沒有事先把『目標庫存量』調高!」學員回答。
「太好了!在你調高數量之前,你如何獲得情報:市場已經起來了呢?」林老師問。
…………」學員們不知道如何取得資訊。
「相反地,當市場開始萎縮的時候,你如果沒有事先調降『目標庫存量』的話,呆滯庫存的增加也就無法避免了,你要如何獲得情報:市場已經逐步下降了呢?」林老師問。
…………」學員們還是不知道。
「接下來,為了順應市場趨勢而發展出一套方法,『監控在庫庫存,調整目標庫存』是它的口訣,如何『監控在庫庫存,調整目標庫存』呢?」林老師停頓一會兒繼續說明:
「我們將『目標庫存量』均分成三等份,當月底『在庫庫存』盤點數量落於『目標庫存量』的三之二以上時,表示在庫量落於『高水位』,反之,落於三之一以下,則表示在庫量落於『低水位』,介於三分之一與三分之二間,則表示『正常水位』。以上說明,有沒有問題?」
「沒有!」學員們答。
「我們以綠色表示『高水位』,『低水位』則以紅色代表,『正常水位』以黃色表示。我們以本案例來說明。」林老師打出以下的投影片,並繼續說明:

「我們以30周為例,期末『在庫庫存』有24件,除以『目標庫存』38件,結果等於63%,介於1/3 (33%) 2/3 (67%) 之間,是在『正常水位』,故以黃色來表示。有疑問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沒有!」學員回答。
「這是1~34週整體的狀況。」林老師再展示下表讓學員更容易理解:


「如果連續三個月出現紅色,你們覺得市場發生什麼狀況呢?」林老師問。
「市場需求的趨勢大好,補貨的數量來不及應付滾滾而來的需求,才會持續造成庫存的緊張。」學員回答。
「這時候,你會採取什麼行動?」林老師問。
「多下一些數量啊!」學員回答。
「是嗎?多下一些數量只是做了『某一項改善行動』後所衍生的另一項動作而已,這個『某一項改善行動』是什麼呢?」林老師問。
…………?」學員不懂。

「你們可以『用掉多少補多少』的規則嗎?』
「不可以!」學員回答。
「可是你們現在要打破它,不能無緣無故隨便多下一些數量,必要的改變必須有它的根據,它的根據是什麼?』
「目標庫存量!」終於有學員答對了。
「非常好!當改變了『目標庫存量』之後,你的『多下一些數量』是多下多少的數量才有根據!在市場需求向上趨勢之下,你的『目標庫存量』要增加多少?」林老師窮追猛打,用一連串的問題來激發學員的思考。
「多增加 原來的50%!」學員隨便猜。
「不需要那麼多,多增加三分之一就可以了,以模擬的案例,一開始是38件的『目標庫存量』,調高後增加38的三分之一,大約等於13,所以新的『目標庫存量』改成51件,所以你除了『用掉多少補多少』之外,另外『多下一些數量』等於13件,這就是『調整目標庫存』的作業方式,清楚了嗎?」
「清楚了!」學員答。

「相反地,如果連續三個月出現紅色,確認市場趨勢已經下滑,你就根據『調整目標庫存』的作業方式,調降三分之一,案例38件減去13件,等於25件,它是最新『目標庫存量』。」

林老師講解完『監控在庫庫存,調整目標庫存』二句口訣的應用後,一股腦兒地跑完35週一直到52週的模擬,所有組的答案如下:


十四、營運績效更上一層樓
「此次各組的累計庫存量的成績一模一樣是1051件,相較於第一次相同四週訂購的成績,如何?」林老師問。
「只有好一點點而已!不過缺貨部分這一次模擬等於零。」A組回答,第一次模擬成績1062件,缺貨卻有3件。
「我們也是好一點,缺貨都是零。」有一組附和。
「好很多!」另一組第一次的模擬1309件。
「我們也是好很多!」多組附和。

「為何有些組進步很多,有些卻進步很少呢?」林老師問。
「在第一次模擬當中,各組皆用『預估』方式,各有各的『猜測』方法,造成各組成績高高低低、差異非常大。」
「是的!當組織沒有一套『共同的標準』時,營運績效就會呈現不穩定的狀況,這個月表現不錯,到了下個月莫名其妙地,營運績效突然地變差了。組織之所以能進步發展,必先求『穩定』,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。」

林老師回顧過去整頓營運績效不好的工廠,初期皆以求『穩定』為主,而建立『紀律文化』與重建『教訓訓練系統』為『穩定』之根基,而『統一的標準』是唯一的準則、來源。第三次的模擬,各組丟棄了各自為政的『預估』方式,遵守『目標庫存量』與『用多少補多少』的唯一準則之後,就能展現『統一的標準』的威力讓整個組織趨於『穩定』!

接下來的第四次模擬才是精華所在,林老師說明此次的遊戲規則:
「『缺料』之所以發生源於『補貨時間的浪費』,記得嗎?」
「記得!」學員回答。
「如何採取改善行動?」林老師提問複習。
「縮短並固定發訂單所需的時間!」
「很好!這一次的模擬將訂購週期由每四週訂購一次,降至二週訂購一次,清楚嗎?」林老師確認學員對規則的改變。
「清楚!那麼供應商所需的時間依然保持四週不變嗎?」

「是的!供應商的四週交期不變。」林老師回答後繼續說:
「同時加入上一節所學習到的三個新概念:『目標庫存量』、『用掉多少補多少』以及『監控在庫庫存,調整目標庫存』,清楚嗎?」林老師將此次模擬的所有規則說明清楚。
「清楚了!」

「這一輪的模擬開始,第一步要做的事……?」林老師問。
「決定『目標庫存量』。」
「多少?」林老師一問完,學員馬上埋頭苦算。
28!」有學員搶答。
「有不同答案嗎?」林老師問同時打出以下投影片。

林老師等了二分鐘,沒有第二個答案,表示各組使用統一的標準公式:去年週平均使用量3.2件,此輪因為發訂單所需時間縮短至2週,整個補貨時間因而降到6週,3.2乘上6等於19.2件,加上因應市場變化的50%安全庫存為9.6件,總計19.29.6等於28.8件,取整數成28件(四捨五入成29件也無妨)。

於是第四輪的模擬正式開始了………
「第一、二週市場實際需求43個。」林老師公布數字之後,每一組的結果如下:

「第二週下單數量多少?」林老師問。
0!」學員搶答。
「如何算?」
「期末在庫19,另有在途訂單20,合計39件,超出『目標庫存量』28件,所以不必下單!」有學員搶答。
「很好!實務上執行新方案初期,必須調整在庫與在途的數量剛好等於『目標庫存量』。」林老師補充,而每一組的答案如下:


「第三、四週是45件,請問需要下單多少?。」林老師問。
0!」學員異口同聲,各組的共同答案如下表:

「第四、五週是45件,請問需要下單多少?」林老師問。
7件!」二分鐘後,有學員回答。
「如何算的?。」林老師問。
「在庫量21件,無在途訂單,按『用掉多少補多少』的原則,應該下9件,合計219等於30,超過28的目標庫存量,因此只能下單7件!」學員解釋。
此刻,各組的共同答案如下表:

林老師持續進行到26週,學員堅持著『用掉多少補多少』的原則發出訂單,結果如下表:

「各組對於第24週出現低水位的紅色訊號,緊不緊張?」林老師問。
「不緊張!」。
「為何不必緊張?」林老師問。
「才發生第一次的低水位,不能代表市場趨勢真的起來了,而且短暫的料況吃緊很快就可以解除!」學員解釋。
「為什麼很快就可以解除料況吃緊?」
「以前四週才下一次訂單,因此四週才進貨一次,一旦發生料況吃緊就必須等四週後才能解除,現在二週進貨一次,二週就能解除料況吃緊的情況了!」學員解釋。
「非常好,你們都懂了!」

進行到52週結束第四次模擬,林老師揭曉所有組的唯一成績,如下:

「這一次的營運績效如何?」林老師問。
「好太多了!」幾乎所有的學員都露出笑容。

「這一次終於證明缺料的真正原因-補貨時間的浪費,而且是在我們拋棄『預估』方式之後,人們胡亂預估所造成的不穩定因素消失不見之後。可見『預估』這二個字混淆公司管理者的力量有多驚人,同意嗎?」林老師嚴肅地解釋。
「同意!」學生附議。

學員們非常享受這一路走來的學習過程,當第四次模擬更是令人驚訝,運用簡單的三個原則: 『目標庫存量』、『用多少補多少』與『監控在庫庫存,調整目標庫存』就能夠在輕鬆愉快地氣氛之下,營運績效做跳躍式地進步。林老師的課程已經走了一段路,這群學員觀念已經改變了,接下去的學習速度勢必也會愈來愈有快。

<< 待續 >>
寫於桃園自家
05/20/2015

後記 :

本篇為「供應鏈管理共識課程」全文的第三部份,再一次重申並驗證預估的錯誤觀念貽害業界有多麼深遠。同時也引進TOC的解決方案----『後拉式補貨系統』,並且以優異的模擬成績證實它的有效性。

本篇新的方案只有改變人們的觀念而已,在不投資任何的人力、金錢的前提之下,就獲得長足的改善,再次證明『複雜的問題要用簡單的方法解決才有效』的粗淺的真理。作者打心底真心相信,讀者你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06 看醒悟學供應鏈管理學習到了沒

一年的 TOC 學習即將結束,如果你無法在短短的 30 分鐘之內,使用" TOC 的語言"將『醒悟』書中 〝 供應鏈管理 〞 的演進說得流暢的話,必須承認自己的不足,看清自己尚未完全踏入 高德拉特 博士 TOC 『醒悟』的世界! TOC 的"觀念"難以被一般人所接受,無法進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