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

工廠管理的基本觀念 (三)


一、忙碌的工廠真的比較好管?

廠長帶著林老師與學生來到現場,這是一間生產運動袋的工廠,數百台的針車排列在二個廠區,組成十多個針車組,個別負責生產不同的訂單,一眼望去,針車排列整齊,每一個針車組的人員又各自生產不同的配件,車縫速度都很快,工作區域多有一些如小山的堆積,因為配件顏色圖案多數不是很相配,可以斷定分屬不同的訂單及產品類別。所謂外行人看熱鬧,內行人看門道,你覺得這間工廠的狀況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嗎?

一個小時的工廠參觀,因為廠長真的很忙,並沒有給學生發問的機會就趕回現場去了,於是林老師請學生們回去之後,將自己工廠參觀後的重點寫下來,隔天在課堂中將與學生一起討論。


二、「按件計酬」工廠的核心問題

「這間工廠是採用計時(月薪)或按件計酬的薪資制度?」林老師丟出一個當天來不及詢問廠長的問題。

「應該是計時才對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按件計酬吧!」有學生不同想法。

「按件計酬。」有學生附和。

「昨天的現場有那些工作的氣氛,讓你們判定現場屬於『計件』制?」林老師請學生舉出現場『按件計酬』的現象。

「每一個人的工作速度都很快,感覺"做愈多領愈多"才對,所以計件制。」有學生回答。

「合理的推論,還有呢?」林老師鼓勵學生繼續推論。

「看到一堆一堆的小山,一定是領班發給作業人員的固定數量,做完後一起點交數量,所以是計件制。」有一學生答。

「合理!再來?」林老師繼續鼓勵學生。

「現場雖然看不到領班的蹤影,可是員工仍然做很快,表示個人產出直接與薪資掛勾,按件計酬是最不需要管理的方法。」有一個學生竟然用現場幹部的不在場去推論。

「一百分!從管理者的角度觀察,推論符合邏輯,還有嗎?」林老師鼓勵該名學生。

「我剛好發現二個領班在現場排除問題或安排工作,這二位領班的素質不高,欠缺許多基本的管人或管事的基本觀念,只有按件計酬制的管理方式最輕鬆,只需要懂得盤點發放以及回收的數量就可以了,其他事務作業人員自己會搞定。」另一個學生卻用現場幹部的能力去推論。

「同樣從管理者的角度觀察,合理!很棒!還有嗎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
「我看到現場外圍推放不少的不良品,而且一堆一堆的數量都很大,很明顯作業人員只重視『數量』不重視『質量』的心態,計件制會助長這種情況發生。」一個學生發現不良品的浪費嚴重。

「很好的推論!」

「複習一下過去上課的內容:客戶之所以選我們為供應商,因為我們可以滿足客戶的三大基本需求……….?」林老師等待學生回答將答案。

「一、品質好,二、交期短,三、交期準。」有一學生答。

「正確!請問按件計酬制度對客戶三大基本需求是否有幫助?」林老師開始討論重點。

「有!交期可以變短!」一個學生很有自信的回答。

「為什麼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因為每一個人的效率都很高!做得很快!」這位學生回答。

「每一個人做出來的東西是半製品或是完成品?」林老師再問。

「大家車縫出來的都是一件件的小配件,都是半製品,然後所有的配件預先做好擺放在最後一道製程的前面,有五部針車由五人負責車縫組合變成成品。」學生答。

「即使最後一道製程,其實每一個人手上一開始都有一大包準備車縫的物料或半製品,對不對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對!」學生們同聲回答。

「假設一大包有100件,當他正在車縫第1件的時候,手上剩下的99件在做什麼??」林老師問。

「排隊等待!」學生答。

「當他車縫加工完成第1件之後,放入完成品箱,拿起第2件車縫加工時,剩下未車縫加工的98件在做什麼??」林老師問。

「排隊等待!」學生答。

「剛剛加工完成的第1件在做什麼?」林老師問。

「等待!」學生答。

「如果是這樣,每一個配件需要排隊或等待多少次?」林老師問。

99次!」學生答。

「如果能夠每一件一車縫加工完成之後,馬上移動到下一道製程車縫加工,那麼就不需要任何的排隊或等待了,這樣是不是可以快一點入庫呢?」林老師不等學生回答,又繼續問:

「是!」學生答。

「對交期是否有幫助呢?還」林老師問。

「有幫助!」學生答。

「那麼這間工廠沒有這樣做,反而讓產品在每一個人的手上,都有99次的排隊或等待時間,為什麼呢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
「這樣才能保證都有事情做!每一個人手上有100件可以連續不間斷地工作,工作效率才會高,如果只做2~3件就交給下一道製程,及有可能二站之間工作量不一致,互相等來等去浪費時間,效率變差了。」有一學生回答。

「所以自己工廠的『個人效率』重要?還是客戶的『交期』重要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
「客戶的『交期』重要!」學生答。

「另外每一個人手上都握有一大包的半製品,這種『大批量』生產的方式不但對『交期』沒有幫助,反而有害,可以同意嗎?」林老師做了小結論。

「可以!」學生答。

「還記得學習TOC管理小說【目標】的內容嗎?工廠之所以管理不好的二個真因為何?」林老師複習並測試過去所學。

一個是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,另一個是【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】」有一學生搶答。

「這間以『按件計酬制度』的車縫加工廠,你們認為如何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完全顯現出【目標】的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以及【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】二個真因!」有一學生很興奮地回答。

「所以你們猜想這間工廠的營運績效如何?」林老師問。

「一定賠錢!」有學生回答。

「也不一定賠錢,如果有賺錢,或許少賺很多!」另一學生回答。

「沒錯!都有可能,總而言之,沒有達到應該有的績效。」林老師補充說明。

「是!」學生們同聲回答。


三、又是"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"

「既然你們已經看到這間工廠的二個核心問題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以及【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】,那麼如何著手改革呢?」林老師進行實務應用的研討。

「將『按件計酬制度』改為『月薪制』就可以了!」有一學生回答。

「喔~這麼容易嗎?取消『按件計酬制度』之後,會有什麼後遺症?」林老師激發學生思考的能力。

「員工突然覺得做多做少,每一個人領到的薪水都一樣,心理上沒有競爭的動力,所以生產速度一定比以前慢了!」有學生搶答。

「必須訂定一套生產的標準,測量每一個車縫步驟的標準時間。」另一學生答。

「有標準之後,再制定一套效率獎金制度,效率好的人給予多一點的獎金。」另有學生答。

「有可能員工發現領到的薪水比以前更少,他會抱怨標準工時不準,於是主管每天忙於解釋以及消除抱怨,重新檢討標準工時在所難免,到最後主管太忙碌無法兼顧每一件事,就會隨員工的意思修改有利於員工的標準了。」有學生回答。

「比較資深的員工會抱怨薪水與剛進來的一樣多,心裡會有所不滿,所以薪資結構也要重新修改過。」又有學生回答。

「最後老板發現不對勁了,就增加人力招募外部專家制定標準工時,協助現場主管檢視獎勵制度與薪資結構。」有學生回答。


「太棒了!你們都考慮到一旦取消『按件計酬制度』所產生的後遺症,同時投入了不少的資源與金錢,採取了相對應的配套措施,例如延攬外部專家來制定標準,包括標準工時、效率獎金以及薪資結構,總之你們讓員工感受到原有權益沒有受損,所以這項薪資制度的改變是成功了。對不對?」林老師故意大肆稱讚學生們的改善行動。

「對!」學生們也得意洋洋地回答。

「你們認為花大錢採行這麼多的行動措施,大約需要花多少時間?」林老師開始挑戰學生們的錯誤作法。

「至少一年以上。」有一學生回答。

「你們認為老板承受得起這一年的極度不穩定狀態嗎?而且這間工廠的問題真的解決了了嗎?一年之後營運績效會因此變得更好嗎?」林老師再問一次。

……………….」所有學生沉默不語,大部分的人面露疑惑表情。

「這間工廠真正的問題根源是什麼?」林老師看著有疑惑的學生,希望再提醒一次TOC最深沉的道理。

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以及【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】」有學生回答。

「還記得如何消除這二個問題的根源嗎?」林老師繼續追問。

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可以應用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二個改善概念來解決。」有一學生搶答。

【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】使用【流線化生產方式】的改善概念來解決。」另一學生補充。

「你們將『按件計酬制度』改為『月薪制』的想法,採用的是那一項改善概念?」林老師對學生的改善方案提出挑戰。

……………….」學生們沉默片刻,林老師忍不住問:

「改成『月薪制』的想法來自於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的改善概念嗎?

「不是」有學生答。

「那麼改成『月薪制』的想法來自於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的改善概念?」林老師繼續逼問。

「也不是」有學生答。

「只剩最後一項,改成『月薪制』的想法鐵定來自於【流線化生產方式】的改善概念了?」林老師最後一問。

「更不是」有一學生大聲回答。

「搞了半天,你們是"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",根本沒有針對問題的根源下對策,果真瞎子摸象,亂猜一通。」林老師語帶失望地說。


四、『按件計酬制度』有錯嗎?

「那麼『按件計酬制度』錯在那裡?」有一學生提問。

「以第一個問題根源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來探討,你可不可以用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的改善概念來消除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?」林老師反問。

「應該可以?」有一學生回答。

「如果可以,那麼你們將如何修改『按件計酬制度』?」林老師反問,並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。


十分鐘之後,其中一組派員發表:

「我們小組專注在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改善概念的瓶頸二字,發現這間工廠的『按件計酬制度』錯在計『件』的定義違背了TOC精神,TOC強調整體的效率決定在瓶頸站,而瓶頸站決定了營業額,所以計『件』必須建立在營業額的基礎之上,所以生產出『一件半製品』不能『計一件』,不能發給一件的薪酬,唯有『瓶頸站生產一件』代表『完成品一件』之後,其他非瓶頸站的生產量才能『計一件』,當月所有作業人員才有資格領到『這一件的薪酬』。」

「非常好!所以你們認為『按件計酬制度』有錯嗎?」林老師提問。

「『按件計酬制度』本身沒有錯!錯的是設計制度的主事者,他的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觀念錯了,所以再好的制度系統或工具交給他,不會產生好的結果。」小組代表回答。

「太棒了!能夠澄清長久以來業界對『按件計酬制度』的誤解,你們真的不簡單!」林老師讚揚學生們的表現。

「可是這種計件方式對瓶頸站之前的車縫加工的作業人員不公平啊!明明這個月車縫好的數量,卻必須等到下個月才輪到瓶頸站生產。他們的薪酬不就延後一個月領到了嗎?」另一組有學生提問。

「的確是!所以你們如何避免這種不公平情況的發生呢?」林老師又反問,也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。


又經過十分鐘之後,其中一組自告奮勇派員站起來發表:

「我們小組討論結果,除非縮短生產的前置時間才能消除不公平的現象,從首站投入,經過中間一些車縫加工製程,到達最後一道車縫加工完成的總時間必須很短才行,如果當日能夠結算一整批的數量,所有人的當日『計件』數量一致,即可當月生產當月結算薪資了。」

小組代表停頓片刻,無人有疑問之後,繼續說:

「為了大幅縮短生產前置時間,必須採用【流線化生產方式】的改善概念來解決這間工廠的【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】,同時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的改善概念可以讓現場"物的流動"加速,對縮短生產前置時間同樣有貢獻

小組代表繼續說:

「我們也想採用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的改善概念,因為"瓶頸"才是管理關鍵,只是我們不知道這間工廠的"瓶頸"在那裡?所以不知道如何"盯瓶頸"?


「非常好!現在你們可以堅信一件事實:任何有問題的工廠,一定存在有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以及【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】二個問題的根源!」林老師做第一項小結論。

「是!」學生們同聲回答。

「然後你們必須堅定一個信念:唯有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、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以及【流線化生產方式】三個改善概念可以解決二個問題的根源!」林老師做第二項小結論。

「是!」學生們再次同聲回答。


五、車縫業工廠如何導入【目標】內容的改革

「有人可以分享車縫產業相關的經驗嗎?」林老師問學生們。

「我待過製衣廠,也是『按件計酬』,同樣存在課堂討論的所有現象與問題,後來老板請了TPS專家駐廠改善,預計三個月的專案,結果二個禮拜老板就請專家回家了。」有一學生分享。

「為什麼呢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剛開始我們進行三天的TPS『知識教育』,之後專家帶著我們成立一條專線,老板指派一位組長以及十多位作業人員為專案成員,專家帶著我們將不同功能的車縫機台按照加工程序重新排列,從首站原物料投入,將其車縫加工成小配件,再將幾個小配件車縫加工成中型配件,然後幾個中型配件聚集在最後一道車縫加工站,組合成最終的完成品。它的機台佈置大概是這樣子。」該名學生一邊說明一邊在白板畫出以下圖形:



「然後我們開始試產,採用一件一件的流動,後製程做完一件才能拿前面製程的一件,因為生產方式不同於以往,最大改變是每個人的車縫加工內容增加,初期的學習曲線讓生產速度變慢,而二站之間速度不一致,經常供料來不及,造成相互等來等去,更拖垮了整體產出,進行了二周左右,仍然沒有明顯的產能提升,看不出跳躍式的績效,於是老板宣告失敗,專案終止。」該學生說明。


「如果重新再來過,假想自己是這間生產運動袋工廠的新任廠長,不必參考過去TPS的經驗,改用TOC【目標】的內容做改革的話,那麼你應該採取的第一步是什麼?」林老師提出實務應用的研討議題。

「必須先教育所有現場主管有關TOC【目標】的內容。」有一學生回答。

「什麼內容?」林老師反問。

TOC【目標】的內容有五個工廠管理的深沉道理,二個核心問題是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,以及【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】,另外三個改善概念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以及【流線化生產方式】可以消除以上二個核心問題。」該學生繼續回答。

「沒錯!」林老師打出了以下的投影片,然後問:



「學習TOC【目標】內容的過程,並非坊間的『知識教育』的學習,而是一場觀念改變的『震撼教育』過程,同意嗎?」林老師。

「同意!」學生們同聲回答。

「你們已經接受過的一日『震撼教育』課程,課程名稱是什麼呢?」林老師再問。

"洞察工廠管理問題,不花錢提升20%獲利關鍵!"。」有一學生回答。

「是的!"不花錢"而能夠"提升20%獲利"才是我們要的方式,請你們用"不花錢"的方法來改變這間車縫加工廠。」林老師拋出小組討論之研討議題。


經過一小時的小組熱烈討論,各組各自有不同的生產方式,卻都以TOC【目標】內容的五個深沉道理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,林老師選擇其中一組來發表。


「我們這一組並未改變目前生產線的佈置,首先應用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的概念,先決定"瓶頸"的位置,我們選擇最後一道車縫加工站為瓶頸,它的作業是將幾個中型配件組合成最終完成品。」小組代表先開場白,然後一邊說明一邊打出以下投影片:

「因為瓶頸決定整體的產出,也就是營業額,絕對不能停,尤其不能"因缺料而停線",所以我們在瓶頸的前面設置了"中型配件的緩衝區",如投影片所示。




「我們應用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的概念,規定緩衝區的最高不能超出8小時的數量,同時也規定"移轉批量"為2小時的定容定量方式,最多4箱而已。當緩衝區爆滿4箱的數量時,前面製程就不能再送過來了,除非最後一道車縫加工站,也就是瓶頸站來緩衝區拉走一箱的數量,前製程才能補充一箱來緩衝區。」小組代表解說完再打出以下投影片,繼續說:




「前製程稱之為"中間車縫加工站",必要時,它的前面也必須準備小配件,相同道理我們規定並設置了4箱位置,最多不能超出8小時的小配件數量。」小組代表解說完再打出以下投影片。



「再往前推進至原物料的首站投入,也是應用同樣的原則。」小組代表邊說邊打出以下投影片。




「這就是我們為這間工廠規畫的【流線化生產方式】,整個工廠的三個緩衝區有三天或三個班的數量,各部針車機台旁應該也有正在等候車縫加工的在製品,也有等待拉至後製程緩衝區的再製品,每部機台最多不會超出2箱的數量。」

小組代表稍停,無人提問後繼續說明:


「所以生管人員只要根據客戶訂單的出貨日期,推算並排定瓶頸站的生產優先順序之後,大約提前五天投單排產即可,未來若要再縮短生產前置時間,只需減少8小時的緩衝區數量就可以了。」

小組代表結束報告,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。


課程進入尾聲,林老師準備做結論:

「你們將TOC【目標】內容的改革帶入這間工廠,這些以三個改善概念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以及【流線化生產方式】所設計出來的方法,需不需要花錢?」

「不需要!」學生們同聲回答。

「容不容易實施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
「不容易!」學生們大聲回答。

「為什麼?」林老師再問。

「因為舊有的傳統觀念很難改變!」有一學生回答。

「觀念改了,容不容易實施這些新的做法?」林老師又問。

「容易!」學生們同聲回答。

「舊有的傳統觀念要改變,必須接受什麼樣的課程呢?」林老師問。

震撼教育的課程!」學生們同聲回答。

「是的!正確觀念有了,任何的方法都能發揮效用了!」林老師打出以下投影片,並結束本次的研討議題




六、"震撼教育"之後的省思

林老師集二十年TOC實務經驗所設計的震撼教育課程-"洞察工廠管理問題,不花錢提升20%獲利關鍵!",上過的學生無一倖免,震撼到不行!至於上完之後,回職場會不會用呢?林老師的經驗是:學生們觀念改變了,可惜TOC的『知識』還沒準備好,所以回到職場不會用,也不敢用!


林老師二十年前參加Production by TOC way二日課程,對多數人而言它是"知識教育"課程,可是在當時,對於IE背景、凡事講求效率的林老師而言,無疑是一場"震撼教育"課程,林老師在課堂被震撼,當場觀念改變之後,從此緊緊懷抱【目標】一書不放,一邊追求TOC知識,一邊現場實踐,一年之內【目標】研讀不少於五十遍,爾後也秉持同樣態度完成五本TOC管理小說的學習,唯有【抉擇】過於艱深,研讀了二十遍還是無法讀透,暫且擱置了。

林老師期許TOC追隨者也應該深入研讀六本TOC管理小說,同時勇敢持續實踐書中的內容,如果經濟能力許可的話,無妨走一條學習的捷徑,多參加TOC專家們所開發的知識課程。


重修訂於桃園自家

03/12/2019



後記 :


本文是作者重修多年前發行的工廠補習班系列文章之第四篇,改編重點依然圍繞在【目標】五個深沉道理的實務應用,並藉由業界慣用的『按件計酬制度』來展示"一旦使用者的觀念錯了,再好的制度系統或方法也不會產生好的結果!",另外作者也重申唯有透過"震撼教育"才能扭轉並且改變人的觀念,專業的"知識教育"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。

另一個方便閱讀的網頁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06 看醒悟學供應鏈管理學習到了沒

一年的 TOC 學習即將結束,如果你無法在短短的 30 分鐘之內,使用" TOC 的語言"將『醒悟』書中 〝 供應鏈管理 〞 的演進說得流暢的話,必須承認自己的不足,看清自己尚未完全踏入 高德拉特 博士 TOC 『醒悟』的世界! TOC 的"觀念"難以被一般人所接受,無法進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