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

第二篇  知識有了,仍然不足夠!


一、知識有了,仍然不足夠!

「老師,『目標』第十九章真的有那麼重要嗎?」學生問。

「書中的劇情,前面的十八章,羅哥與鐘納老師曾在機場以及電話對談當中,學到了許多的有關〝瓶頸〞、〝統計波動〞以及〝依存關係〞等知識,為何還編排鐘納老師親自飛到羅哥的工廠教導羅哥的經營團隊呢?」林老師反問學生。

「雖然知識懂了,不代表真的可以應用在實際的工廠管理上。」有學生答。

「我認為正確的知識一定可以應用在實務的工廠管理上,只是我們都以為自己懂了,其實不然,羅哥並不完全理解鐘納老師所教知識的背後道理,因此不知道如何應用。」另一學生回答,前一個發言的學生點頭附和,並補充說明:

「我同意!前面十八章羅哥學會了知識,也找到了廠內的瓶頸,然而,如何管理瓶頸又是另一門學問了,整個團隊一直用傳統的觀念在思考,而羅哥畢竟只是初學乍練的TOC新手,尚未獲得鐘納老師高深的功力,因此無法在短時間內轉換團隊成員的觀念,面對瀕臨關廠的急迫性,不得不請鐘納老師出馬!」

「所以第十九章鐘納老師親自來扭轉羅哥經營團隊的觀念,一開始在辦公室的討論過程鐘納老師簡直是對牛彈琴,不過到了製造現場就容易多了,一邊解說知識一邊對照實際狀況,還記得他提出那些方法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鐘納老師說管理瓶頸必須把握二個原則:首先不能浪費瓶頸的時間,第二個原則是減輕瓶頸的負荷,將部份工作交給非瓶頸資源來做。」有學生答。

「書中是否談到製造現場有那些浪費瓶頸時間的現象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有喔~在休息時間的時候,瓶頸資源沒有在作業。」有學生答。

「還有瓶頸資源都在處理品質不良的部品。」有學生答。

「或者瓶頸資源加工完成的部品被後續製程給做壞了,變成不良品,浪費瓶頸辛辛苦苦付出的時間。」有學生答。

「還有瓶頸資源正在加工近期根本用不到的部品,浪費瓶頸現有的時間,做出一堆未來不一定用得到的部品。」有學生答。

「很好!書的內容唸得非常仔細。那麼如何減輕瓶頸的負荷?」林老師再問。

「找出能夠替代瓶頸的加工程序,減輕瓶頸負荷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找回過去使用的舊型設備,分擔瓶頸的工作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部分工作交給外包廠商來做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非常好!在『目標』第20~24章描述羅哥如何按照鐘納老師的提案一一實踐,可是實踐過程衍伸的障礙也接踵而至,如果沒有羅哥堅持改革的決心,這些提案應該無疾而終或半途而廢,執行不下去才對。同意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同意!」學生回答。

「如果有機會擔任某家工廠的廠長,你們能夠勇敢地實施鐘納老師的提案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看情況吧!如果我沒有實踐這些提案的經驗,而工廠並沒有像羅哥工廠持續虧損中,反而處在賺錢狀態的話,實踐這些提案不一定會帶給我好處,而且已經知道會有後遺症,所以不必冒險。」學生非常誠實地回答。

「還有呢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即使我有實踐這些提案的經驗,但是廠長需要扭轉大多數資深管理者的觀念時,難度太高了,如果強行實施下去,管理幹部通常執行半吊子,說一套做一套,報喜不報憂,極有可能失敗收場,反而對我的前途有不良的影響,所以維持現狀就好。」另一學生也按自己的本性如實回答。

「如果你接手的工廠也像羅哥工廠一樣已經持續虧損多時了,應該能夠抱定毫無退路的決心,勇敢地執行這些提案才對!」林老師忍不住說。

「當然!只是沒有扭轉管理幹部的觀念之前,執行起來非常不踏實,我沒把握能夠說服所有人,很怕最後必須親自下去發號司令,一個人唱獨角戲了。」另一學生回答。

「喔~你們真的無法說服管理幹部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是的!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,很難被打破,瓶頸管理的觀念太簡單,反而令人難以相信。」學生說完,其他人都笑了。

「第十九章羅哥在會議中無法扭轉部門經理的觀念時,怎麼辦?」林老師問。

「找鐘納老師進廠協助!」學生答。

「現實中,你們可以請外部顧問或老師安排研討課程,由他來扭轉部門經理的觀念,不是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是的!可是顧問費太貴了,小企業捨不得花。」學生齊聲回答。

「那麼……為何自己不能變成鐘納老師呢?」林老師提出挑戰。

……….因為沒辦法徹底理解鐘納老師的知識與羅哥的實務技巧。」學生思考片刻回答。

「鐘納老師的知識與羅哥的實務技巧展示在那裡?」林老師問。

…………..在『目標』裡!」學生思考片刻後回答。

「非常正確!『目標』的結尾告訴你,公司經營的目標是賺錢,但是身為廠長的目標就是『成為自己的鐘納』,合理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合理!所以要『成為自己的鐘納』的話,必須徹底理解『目標』的內容,而且能夠朗朗上口才行,對嗎?」有學生問。

「沒錯!」林老師答。

「可是我們不可能背誦整本的『目標』內容啊!」有學生問。

「不需要整本背誦,除了熟悉羅哥在工廠改革的實際過程與做法之外,僅需背誦『目標』的【深沉道理】就足夠了!」林老師非常嚴肅地回答。


二、工廠管理的第一項核心問題

一位很用功的學生對林老師的陳述,馬上提出不同的看法:

「『目標』這本書最重要的道理不就是賺錢的三大指標:有效產出、存貨、營運費用;持續改善五大步驟:找出瓶頸、充分利用它、其他非瓶頸全力配合它、提升瓶頸、回到第一步;還有統計波動與依存關係。還有教我們要如何管理瓶頸,以及如何配合瓶頸速度來投料,最後減少非瓶頸處理的批量來縮短交期。那會有其他的【深沉道理】?」

「哇~你把『目標』的內容唸得很熟悉了喔!說不定你可以告訴大家,為何鐘納非得要羅哥自己找出工廠的瓶頸?」林老師反問。

「因為工廠的營業額決定在瓶頸站啊!」學生回答,其他人靜觀其變。

「這個道理簡單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簡單啊!」學生答。

「全書不過40章節,卻必須透過1~19章鐘納老師與羅哥的討論與演示過程才能說明清楚,你認為在現實的工廠要說服別人接受這樣的觀念……簡單嗎?」老師再問。

…….不簡單!第一次聽到的人一定認為我在胡扯,他們的認知:工廠的營業是決定在每一個製程都做好自己的工作,有瓶頸就一定會去改善它,不會讓它存在很久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說得好!為何多數工廠管理者無法接受?」老師說明。

「因為我們認為工廠每一個人的效率都很重要,每一個人都有事情做的話,保證賺錢!」學生回答。

「我們把這種對個人效率的推崇稱之為個人效率的迷失,可以接受嗎?」老師說明。

「可以!」學生答。

「當一間存在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文化的工廠,通常會出現那些現象?」林老師再問。

「每個製程為了高效率,看得到的角落都有工作做,每一個人都很忙碌。」有學生答。

「這種工廠的生管人員經常跑現場,忙著指揮調度生產的優先順序。」有經驗的學生答。

「任何問題一旦發生,可以很快速地被處理掉,但問題都會重複發生。」有學生答。

「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,管理者像無頭蒼蠅一樣,到處救火!」有學生補充回答。

「然而,這些行為卻被經營者讚揚或者被視為英雄的表現,對吧!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對!」有學生齊聲回答。

三、第一個改善的概念

「那麼鐘納老師為了改變這些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的行為,在羅哥的工廠親自提出並且演示了一個改善的概念,你們可以說說看嗎?」老師繼續問。

……..24小時緊盯瓶頸站!」等待片刻,又是那位上過林老師公開班的學生回答。

「沒錯!鐘納老師說了那麼多的提案,歸納一句話就是在展示【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的改善概念而已,可以接受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不是很理解!」學生有疑惑回答。

「換一種思考的方式,我們能不能想出很多的方法來達成【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的效果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可以啊!」該學生答。

「我們提出來的〝方法〞與鐘納老師提出的方法,會不會有差異?」林老師問。

「一定會!」該學生答。

「為什麼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因為工廠規模不同,可用的資源也不同!人員的能力有所不同,提出的方法也不同!」該學生答。

「很棒!你懂了!改善的概念清楚了,就能夠發展出無限數量的方法或方案出來。還有疑問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沒有了!」該學生答。

「鐘納老師依據【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的改善概念提出了許多的改善方案之後,羅哥的工廠是否做到了?」林老師問。

「沒有!鐘納老師回去之後,即使羅哥團隊已知瓶頸的重要性,在第二十章中描述羅哥走到工廠瓶頸站,竟然發現瓶頸還是停工了!」有學生答。

「老師,這不能會怪製造部經理唐納凡啊!他還有許多事情要處理,根本無法24小時緊盯瓶頸啊! 強迫他24小時每分每秒都要盯在瓶頸站,有點強人所難。」另有學生提出了質疑。

「剛剛不是說過了嗎?【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只是一個改善的〝概念〞嗎?在現實的環境,你們必須衡量手上可用的資源,發揮自己的想像力,即便製造部經理不在現場親自監看,也要有【緊盯瓶頸站】的效果,例如設計一些工具、手法來取代經理,不是嗎?」林老師眼睛盯著學生,等待他們的回答。

「是的!例如我會在瓶頸站貼一張瓶頸的招牌,讓現場人員一目了然。」有學生提出看法。

「裝設警示燈號亮或蜂鳴器響,一旦瓶頸出現狀況警示燈號會亮,或蜂鳴器會響。」有學生提出看法。

「可以學習羅哥召開全廠員工大會,親自說明管理瓶頸的新做法,期待每一位員工都能時時刻刻盯著瓶頸。」有學生補充。

「還有透過公司的期刊介紹新的作業方法,讓每一位員工都能夠熟悉新做法。」另有學生補充。

「非常好!所以看書學管理,真的要有收獲,一定要多讀幾十遍才能深入作者的中心思想。」林老師聽完學生的討論,於是做了以下的小結論。

「截至十九章為止『目標』帶給我們二個深沉的道理:

一、工廠管理的第一個核心問題是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

二、而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則是消除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的第一個改善概念。」


四、第二個改善概念

「你們知道鐘納老師第二次拜訪羅哥的工廠是在書中的第幾章節?」林老師問。

……第二十五章。」學生翻書查閱之後回答。

「到底工廠出現什麼狀況,讓羅哥不得不再度請出鐘納老師呢?」林老師問。

……因為瓶頸蔓延了!」學生翻書後回答。

「現場有什麼現象?」林老師問。

「我猜每個人都緊盯需要瓶頸加工的部品,所以這些部品都能順利到達最終的裝配線,反倒是某些非瓶頸加工的部品遲遲未到。」有學生答。

「我問的是現場出現什麼現象?」林老師再次澄清真正的問題。

「哦~………不管是瓶頸或非瓶頸之前,都推積了滿山滿谷的在製品。」該學生翻書查閱片刻後回答。

「為什麼這樣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因為瓶頸產能提高了,非瓶頸很快就沒料可以加工了,生管只好無限制地投料?」學生答。

「為什麼生管會無限制地投料?」林老師問。

「因為現場幹部不能接受現場設備或人員沒事做,生管不得不投料。」學生答。

「這種不能接受現場設備或人員沒事做的問題核心是什麼?」林老師考試。

「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!」有學生很興奮地回答。

「完全正確!」林老師答。

「老師,既然非瓶頸有那麼多的料可以加工,為何仍然無法趕上最終裝配線的排程呢?」有學生提出疑問。

「你們說呢?」林老師答。

「就因為有太多的在製品,書中羅哥將〝需要經過瓶頸加工〞的部品視為優先生產對象,而且都貼了紅色標籤識別,殊不知生管已將未來幾個月以後才出貨的訂單也一併投入了,非瓶頸資源全力生產紅色標籤部品的結果,現有非瓶頸的產能被未來才需要的產能給消耗光了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所以呢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
「所以非瓶頸資源就變成瓶頸,瓶頸真的蔓延了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真的是瓶頸蔓延了嗎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
「不是!瓶頸還是瓶頸,是羅哥團隊自己搞砸了,把非瓶頸變成瓶頸了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現實中,一般的工廠沒有貼紅色標籤的做法,生管會不會無限制投料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
「也會!生管以前因延遲出貨被業務罵慘了,現在只要接到訂單,也要比其他生管同仁先投單,先搶到資源再說。」實務經驗的學生回答。

「結果如何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
「更容易做錯優先順序的決定,比羅哥工廠更慘,連經過瓶頸加工的部品都會遲遲到不了裝配線。」學生回答。


「在第二十六章,鐘納老師與羅哥團隊在會議室經過一番研討之後,做出了什麼行動方案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
「配合瓶頸的生產速度,同步投料給非瓶頸資源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非常好!我們姑且將這樣的做法稱之為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的改善概念,因為你們絕對可以想出與羅哥不同的方法,一樣能達到【限制投單】的效果,理解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理解了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採用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的改善概念之後,現場會出現什麼樣的景象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
「非瓶頸資源會有閒置的時間,代表有多餘產能足以應付異常狀況,尤其對瓶頸的配合與協助。」學生回答。

「請問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的改善概念可以解決工廠管理的什麼問題?」林老師開始歸納總結。

「製造過多或過早的浪費。」有學生無厘頭地跳到工廠七大浪費的內容,雖然它也是在討論的範疇之內。

「為何會製造過多或過早?」林老師無動於衷,持續挑戰。

「因為生管無限投料,現場的生產優先順序做錯決定了。」學生答。

「為何生管人員以及現場幹部會出現這種行為?」林老師考試。

「因為〝不能接受現場設備或人員沒事做〞,啊!是因為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。」終於有學生恍然大悟地回答。

「你們終於又懂了!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的改善概念也是為了解決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。還有其他疑惑嗎?」林老師問。

「沒有了!」學生們齊聲回答。


接著林老師做了以下的小結論。

「截至二十六章為止『目標』帶給我們三個深沉的道理:

一、工廠管理的第一個核心問題是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

二、而24小時緊盯瓶頸站】則是消除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的第一個改善概念

三、同時【工單的限制投單】也是消除【個人效率的迷失】的第二個改善概念。」



於桃園家中

10/25/2018

後記 :

本文是作者以『目標』讀書會導讀者的角色所論述的第二篇內容,本篇涵蓋第20~26章節的內容,引導學生彙整出三條『目標』作者高德拉特博士的中心思想,根據這三條可以發展出適合自己工廠的改善方案。

如果讀者對TPS也有涉略,根據這三條就不得不佩服大野耐一先生,他如何在數十年間,不斷發明並採行許多的改善方案,最終發展出一套企業界非常難學習卻又〝最簡單〞的方法,博士說複雜的問題,唯有用簡單的方法才有效,果真下去做,才發現〝簡單的方法,其實不簡單〞。

另一個方便閱讀的網頁: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06 看醒悟學供應鏈管理學習到了沒

一年的 TOC 學習即將結束,如果你無法在短短的 30 分鐘之內,使用" TOC 的語言"將『醒悟』書中 〝 供應鏈管理 〞 的演進說得流暢的話,必須承認自己的不足,看清自己尚未完全踏入 高德拉特 博士 TOC 『醒悟』的世界! TOC 的"觀念"難以被一般人所接受,無法進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