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

工廠改革在中國


工廠改革在中國
- 快、準、狠 -

一、三個月的決心


七月炎炎夏日,魏廠長結束在歐洲的建廠任務,隻身一人飛往中國蘇州接任製造副總的新職位。中國,一個人口眾多、資源豐富的市場,二年多前,公司決定再度增建完成第二座工廠,投入量產,當初派遣少數幾名台籍幹部協助導入,不過近半年來所看到的成效並不大,反而有急速惡化之趨勢,它已經連續虧損四個月,再不轉虧為贏,市場投資大眾將棄公司於不顧,公司必定要陷入絕境,難以翻身。


「三個月內如果無法將蘇州轉虧為贏,我們這一組人就太差了,應該離開。」半個月前,魏廠長帶著自己培育的廖課長來到蘇州,開始執行一項不可能達成的任務。

二、挑戰性的目標
製造處魏副總報到第一天,直覺感到規模已達八百人的工廠,似乎陷入失控的狀態之中,他驚訝地目睹進入車間的短短二十米走廊,竟然有人穿著無塵室專用包覆全身的無塵服來回走動,走入製造處的辦公室,只見業務工程師正對著生管員咆哮:
「你在搞什麼,排的交期等於放屁,昨天在客戶面前答應的交貨數,馬上又要跳票,不管了,你們去向客戶解釋了,待會兒我們去找陳總報告。」
「我能怎麼辦,昨晚已經交代劉課長,他自己改噴其他機種,問他為什麼,他說是另外的業務與生管跑到現場要他改的,因為他們的機種更急。」生管小丁無奈的回答。
眾人來到陳總辦公室,業務開始抱怨小丁身為生管卻完成掌握不到狀況,夜班噴塗擅自更改排程把他的機種給犧牲了,陳總一聽,心中一想:
「糟糕,是我改的,昨晚夜班開線之前,客戶直接打電話給我,為了應付他,只好答應客戶了。」
「小丁,這個客戶明早要出2500片,待會你一定得開始排它上線噴塗。」陳總面不改色地指揮小丁。
經過數分鐘的會議,小丁面有難色的離開,他心中淌血:
「明天不知道那一個客戶要倒霉了,明天生管與業務的拉鋸戰,又要重複發生了。」
資源如此有限,理應仔細規劃排程,不應該由事業部最高主管擅自更改。

之後,魏副總進入車間巡視一小時後,他發現了幾個現象:



1.開線前,現場幹部佔用上班時間,非常認真半小時以上的政令宣導。
2.只要看到管理者,大部份的現場操作員才會停止說話,專心忙著做事。
3.開線後,大部分時間看不到現場管理者的蹤跡。
4.返工的操作人員超多。
5.“揀豆豆”的人員超多。(類似用筷子夾綠豆大碗裡的作業)
6.不良的產品隨處可見。
7.打樣工程師到處可見,佔用許多現場操作人員。8.改善工程師在現場,但看不到改善重點。
9.隨時都會有現場操作員在車間內任意穿梭。
10.設備機台上可以見到許多的膠布,其功能是暫時固定零件或臨時用來解決一些故障。
11.地上到處可見油污。
12.生管員穿梭於各製程清點實際物料(奇怪,不是有ERP系統嗎?)
13.業務人員盯在生產線,忍不住也會上線操作,幫忙生產。
魏副總熟悉TOC之理論及實務應用技巧,他利用以下的現況圖找出真正的核心問題,他知道蘇州廠製造處缺乏一套強而有效的管理方法,同時根據這些現象他也洞悉組織核心問題皆來自於何處,他想再利用幾天讓自己更深入組織的運作當中。
三、管理的核心問題
三天來,魏副總觀察整體蘇州廠的狀況還真多,一會兒交貨延誤讓客戶追到廠內;要不噴塗製程有色差問題,需要整批性的報廢,有時訂單很急,業務搬出陳總特採此批,先出貨再說;外包交貨問題更嚴重,幾乎批批判退,因為趕貨而不得不在現場邊檢驗邊上線,但也造成外包的允收數量在對帳的困難度升高許多,也難怪會發現一大筆去年未結之應付帳款。
由於種種品質上的問題,現場就必須多投料,以應付客戶訂單,料一多,現場開始喊人不夠,新的操作員進來後,因為人員不熟練導致品質變差,品質變差又得再投新料,料再增加,現場喊得更兇,人員不夠……一連串的惡性到循環加速蘇州廠的虧損。
另外,魏副總也觀察到各部門人員在會議中的運作模式,一些根深柢固的文化確實阻礙整體的進步,部門與部門之間,甚至於製造現場各組與各組之間,基本上是誰也不理誰,各人自掃門前雪,每一個部門都很怕被別人檢討,所以自己部門只顧讓自己不要出問題,有問題的話,也要想辦法將責任推給別人。沒錯,組織核心問題皆來自於管理者的管理方式,蘇州的核心問題是:
各部門主管只重視各別部門局部的績效
也就是,部門與部門之間的『連結』出現了問題,製造現場也是。
TOC的概念,公司像一條鐵鍊,各部門代表鐵鍊之中的一個環,鐵鍊強度決定在最弱的那一環,公司整體的最佳表現也是決定在最弱的那一個部門,所有部門如果沒有專注在最弱一環去改善,如何讓公司達到最大的產出呢?
魏副總思考著如何進行未來三個月的改革。

四、製造現場的改革 紀律開始
廖經理,總部三年在魏副總製造部揮下,一年前更跟隨魏副總到匈牙利建廠,現在蘇州廠告急,他也被徵召就位了。
今天他召集所有現場幹部,給予二小時的教育訓練,內容重點:




1.沒有紀律, 不必談生產。
2.有了紀律,再要求5S,品質80%沒煩惱 。
3.有了5S,再加上TOC的管理模式,客戶沒煩惱。


以上第一項及第二項屬於現場失序的部份,純屬執行力的問題,廖經理本以為TOC幫不了忙,然而他發現推行紀律當中,竟然也會遇到『瓶頸』。

情形是這樣的,工廠的瓶頸在噴塗製程,而噴塗區的紀律要求非常的困難,原因是噴塗區的課長視紀律如糞土,要開導這樣的主管,需要花很長的時間,而廖經理只有三個月的時間,所以推行紀律的『瓶頸』在噴塗區的課長
「廖經理,規定噴塗區戴指套已經一週了,怎麼我還會看到有人沒戴指套?有困難嗎?那裡是推行上的瓶頸?」魏副總找來廖經理問話。
「噴塗劉課長屢次開導後,都是三分鐘熱度,無法貫徹命令,問他為什麼搞不定操作員,他每次總會找一些推行上的困難點,但是都沒有實際行動,如果噴塗製程的品質穩定,那倒還好,事實上卻經常發生人為品質的問題,真不知道這麼差的執行力是否會傳染到其他製程的管理,如果光紀律的推行就耗費這麼長的時間,如何在三個月內轉虧為贏。」廖經理憂心忡忡的回答。
「好,將瓶頸鬆綁,我當壞人請他回家,讓你繼續發揮。」魏副總果斷的決策,讓廖經理覺得與魏副總共事極為痛快。隔天魏副總委請人力資源部協助以當地法規將噴塗課劉課長遣散,繼續朝三個月轉虧為盈的目標邁進。
  
五、TOC持續改善的難題 - 蘇州廠製造現場
在噴塗課劉課長離職後,一個多月來,有關作業上的紀律要求,如戴指套、穿著無塵服的區域以及擅自離崗的規定等,在廖經理的強力要求之下,製造現場各製程的操作員很明顯地展現出以往沒有的氣象 - 對材料及產品的珍惜,品質也無形中提高許多。這同時,他也不斷地、不厭其煩地灌輸TOC的改善模式給現場幹部:



1. 找出瓶頸。
2. 充分利用瓶頸的產能。
3. 非瓶頸全力配合瓶頸所做的決定。
4. 提昇瓶頸的產能,如果瓶頸還是瓶頸的話。
5. 一旦打破瓶頸,就回到第一步,不要讓自己的惰性變成瓶頸。


他也經常在生產線上,指導幹部如何應用在實際現場管理上,不過真正的困難在於如何打破第三點「非瓶頸全力配合瓶頸所做的決定」,過去歷史教育他們要在鬥爭中求生存,別人發生問題可以造就自己的機會,所以看到自己的同事被罵,雖然不致落井下石,卻也不願拔刀相助,竟然眼看著製造產出被延誤。改變當地作事的文化不是容易的事,尤其當台籍幹部經常用辱罵的語氣指責當地人時,更增加改革的困難度。
還好廖副理帶來了一班自己的台籍子弟兵,對TOC觀念瞭若指掌,由他們親自帶頭做起,減低不少改革的阻力。

六、蘇州廠製造現場的核心問題
魏副總在廖副理整頓製造現場一段時間後,開始著手進行製造核心問題的解決,他集合所有製造幹部及生管人員。
「有誰可以說明,蘇州廠最重要的績效指標是什麼?」魏副總問。
「品質第一,效率優先」當地李課長把公司的品質政策背得朗朗上口。
「不錯,還有嗎?」
「客戶交期及出貨量!」當地生管朱專員回答。
「很好,客戶交期與出貨量,確實代表工廠的營業額。那麼,為何蘇州廠都交不了貨呢?」魏副總說。
「因為生產線常常做不良品,而且是整批性不良。」生管史專員抱怨。
「常常工程設計的治具不好。」當地製造李課長附和。
「常常外包來料不良,卡在IQC進不來,進來上線後,仍然有許多的不良。」當地製造周課長發出抱怨之聲。
「我現場的作業人員根本不夠。」當地製造陳課長提出他的切膚之痛。
「工程的BOM表常常有錯誤資料,上線後,才發生料用錯了。」生管史專員想到另一條工程的罪狀。
「生管排程不夠實際,常常會有業務直接在產線更改排程,而後來生管也同意他更改。」製造陳課長又提出另一問題點。
「不錯,大家都知道我們製造現場常常會發生這麼多的問題,而且大家每天也都不斷地重覆發生同樣問題,你們認為抓到製造真正的核心問題,而且針對它去做改善了嗎?」魏副總開始進入主題,揭開核心問題的真面目。
「蘇州廠製造核心問題是在製品(WIP)太多,由於WIP太多,所以需要更多人去處理,再加上各組別認為生產效率非常重要,所以拼命要求前站趕快生產,趕快轉料給自己組別,每一個組別於是乎要求加人,新人存在愈多的工廠,變異愈多,品質就愈不穩,品質不穩就需要一堆工程人員去幫忙解決,品質不穩,代表不良品也多,生管只好再多投料以應付訂單尾數的不足,投更多料,意味要更多人處理這些多餘的料,更多新人進來工廠,就更不穩。就這樣一連串循環的結果,加速整個工廠運作的惡化。蘇州廠面臨的困境就是如此!」魏副總停下來,等待大家的回應。
「真的是這樣嗎?如何証明。」當地生管史專員忍不住首先發難。

為了證明大家所抱怨的原因,不是造成客戶交期延誤及出貨量不足的主因。魏副總設計一個虛擬工廠。此工廠只有四個部門,ABCD,只生產四種產品,每個產品的生產製程。一號產品的製程是先經過A部門、B部門、C部門、再經過D部門。二號產品的製程則是先經過B部門、C部門、再回到B部門、最後由D部門完成,不經過A部門。三號產品的製程則是先經過A部門、C部門、D部門、再經過B部門完成。最後,四號產品則是先經過A部門、B部門、再回B部門一次、然後由C部門完成,不經過D部門。每個產品在每個部門的作業時間為一天。魏副總簡介完後,繼續說明並進行以下的生產模擬。
魏副總說明這個工廠是一個完美的工廠:
「客戶下單後就不會再任意改變心意,供應商可準時供料以及可隨叫隨到,員工不會任意缺席,員工接受了最優秀的訓練以及有最佳的紀律,製程是穩定的,機器不會故障,品質是世界一流的,所需的資料可隨時獲得並且內容及時且可靠,最重要的是你能決定任何你認為需要的措施,因為你是老闆。假如我們有這樣的工廠,生產管理應該是簡單而且容易的事吧!是嗎?讓我們來做看看。」
這裡有28張工單(如下表),每種產品7張。我們隨機安排工單的順序。這個模擬需要七個人參與,魏副總指定一些人擔任以下的角色:一位生管員負責發放工單:四位作業人員分派到ABCD四個部門負責生產;一位控管員,負責計算每張工單在工廠所花的時間;一位指導員負責整個模擬的進行。
當指導員唱出「第幾天」(例如:第五天)時,生管員按照已隨機安排工單的順序,拿出最上面的一張工單。當指導員唱出「寫」時,生產員在工單的發放日期欄上填入發放日。當指導員唱出「移轉」時,生管員將此工單發放到工單製程的第一個部門。例如:一、三與四號產品的第一站是A部門,而二號產品則為B部門。
同理,當指導員唱出「第幾天」時,每個部門的作業人員從等候處理的工單中挑選一張(如有兩張以上,建議以先進先出法挑選)。當指導員唱出「寫」時,每個部門的作業人員在挑選出工單的製程欄上填入完工日。當指導員唱出「移轉」時,每個部門的作業人員將其工單移轉到工單製程的下一個部門,如果工單已做完則交給控管員。
控管員收到已完成的工單時,計算在工廠所花的時間。計算方式是:將最後一站的完工日期減去發放日期。當所有工單皆完成後,控管員並統計結果,製作所有工單在工廠所花的時間分佈圖。第一次的模擬結果統計如下: 
第一次的模擬,每天發一張工單。最後一張單在第二十八天發出,而最後一張工單的完工日在第四十六天(取決於工單發放與作業人員處理工單的順序)。大家對這樣的結果感到非常驚訝,每張工單的理論加工總時間才四天,但是工單在工廠所花的時間從四天到二十三天不等,而且有逐漸攀升的趨勢。為什麼會這樣?一個完美的工廠,所有會造成生產管理不良效應的因素皆排除掉的工廠,所得到的結果竟是如此的令人不滿意。假如將前面所列造成生產管理不良效應的原因加進來,那所有工單在工廠所花的時間會是如何?一定是會更長。
魏副總做結論:
「根據這樣的結果,業務人員報給客戶的訂單生產時間會是幾天?二十三天。當然,這樣肯定可以準時完成,但是根本沒有競爭力。假如報給客戶平均時間十四天呢?競爭力增加了,但是有一半機會無法如期完成,怎麼辦?只好趕工加班、改變生產優先順序等。如果客戶要求的訂單生產時間低於十四天呢?那就變成緊急訂單了,最後的結果變成如何呢?工廠的訂單只有三種:急、緊急、馬上做。難怪生產管理這麼難做。但是記住,我們生產管理模擬的工廠是完美的呀!」
接著魏副總又帶著大家進行另一次的模擬:
「讓我們看另外一種情境。同樣的工廠,同樣的訂單數,同樣的人數。唯一改變的是,我們限制生管員發放工單。根據第一次的模擬,我們知道B部門的工作量?(包括五天),生管員就不發放工單。如何計算B部門的工作量?當指導員唱出「第幾天」時,他會接著唱出「計算工作量」。這時候,每部門的作業員(包括B部門本身)馬上檢查等候處理的工單,計算需要B部門加工的工作有幾個,如果低於五個,生管員在指導員唱出「寫」之後,就在工單的發放日期欄上填入發放日,然後將此工單發放到工單製程的第一個部門。如果大於或等於五個,生管員就不發放工單。」
按照新加入的限制,大家再做一次。這次最後一張工單不會在第二十八天就發放完畢,在第三十七天左右。但是第二十八張工單的完工日,同樣也是在第四十六天完成。新的模擬結果。令人驚訝!工單在工廠所花的時間介於四到十三天之間,呈常態分配,而且非常穩定。現在我們報給客戶的訂單生產時間可以是七天,而且可靠度很高。看起來生產管理並不那麼難嘛!
魏副總不需要做結論,結果已經很明顯,唯一欠缺的就是根據模擬過程所得到的心得,設計一套系統,實踐它!

六、在製品(WIP)的管控
隔天魏副總找來廖經理討論現場在製品的管控問題,希望建立一套簡單且容易推行的WIP管理系統。
「三個月目標愈來愈近,生管人員的無章法排程及無規則投料,已經造成現場的混亂,在製品一多,現場幹部開始喊人不夠,新人進來操作不熟練導致品質變差,品質變差又得再投新料,在製品再增加,現場幹部再喊人員不夠,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加速現場管理的惡性。」魏副總敘述問題的嚴重性。
廖經理想了想後,回答:
「如果我們可以用DBR()觀念,依瓶頸站的生產速度投料的話,應該就不成問題,只是所有的生管忙於解決當日的交貨,窮於應付業務的催貨,根本無暇導入DBR方式,即使現在可以,難保緊急事情一上門,他們又回到原來的樣子。」
「有更簡單的方法嗎?」魏副總問。
「要不簡單地控制首站到瓶頸站之前的流程單數量。」廖經理回答。
「怎麼做?」魏副總問。
「譬如說,瓶頸站()之前有五站,我們就保持五天的流程單數量,當少於五天的流程單數量時,首站繼續投單,直到滿五天的流程單數量,這樣的方法簡單易懂。」廖經理果然對TOC瞭若指掌,可以想到如此簡單有效的創意。
「誰來做?」魏副總繼續問。
「最好不要由現有生管指揮,否則在業務壓力之下,仍然認為有愈多的WIP充斥在各製程間,排程愈可靠的錯誤觀念又會死灰復燃,殘害工廠整體的有效運作。我建議調派二名物料員,隸屬於我來指揮,她們每小時檢視ERP系統的流程單數量,少於標準量才投單,多的話,就停止發單,如果有人要超出標準量,需要經過我核准。」廖經理果斷的回答。
「就這麼辦,馬上開始。」魏副總結束談話。

二天後,TOCWIP管控小組正式開始運作,初期遇到一個比較大的問題,帳與實物不符,原因是後製程人員並無驗收前站送來的實物,再予以入帳的動作,造成物料移轉與入帳不同時,為了要改變以往二年來的不良習慣,魏廠長下令未按新規定改後站驗收及入帳的物料員一律開除,自始推行無誤。
經過二週的WIP管控,現場多餘的不必要WIP逐步被消化掉,WIP的數量減少至原來的1/3水準,瓶頸(噴塗製程)之前的各製程,流量暢通多了,不再有超多的WIP堵塞在製程間,突發品質問題也相對少了,多餘的人員也可以支援瓶頸或緊急支援出貨。最重要的是,管理者不必再天天救火,可以有較多的時間思考解決真正品質及管理的問題。

七、回國
三個月又二十天,在第二個月就已達成轉虧為贏目標的魏副總,他收拾行囊準備回國就任台廠廠長一職,他的內心充滿感慨,原來終究戰勝不了自己的一顆心,由於自己身處在工作與家庭的拉扯之中,在無法有效解決二方問題之時,總公司勉強安排台廠廠長一職給魏副總,暫時解決魏副總的一塊石頭,未來的路充滿未知,魏副總即將面臨人生另一段的挑戰,魏副總如何度過這一關呢?這又是另一篇故事了。
蘇州廠組織變革並沒有結束,也不容易,魏副總後繼者如果仍然沉醉舊有以效率為唯一指導原則的話,終有一天又將面臨同樣的危機,這樣的狀況始終不斷地重演,何時會終了呢?
Feb.. 21st, 2006
於 桃園
後記 :

本文是作者一系列管理短篇文章之第六篇,著重在如何以TOC的思考方法配合作者實務的執行重點,將連續虧損的工廠在極短的時間內轉虧為贏。本文雖然只描述作者短短不到四個月的工作經歷,然而讀者只要依照本文中的步驟改革工廠,也許各工廠特性不同,但只要堅持到底,三個月轉虧為贏,綽綽有餘。

( : DBRDrum-Buffer-Rope -緩衝-繩子 的縮寫,是TOC解決生產管理在排程上的一種技術,對WIP的降低有非常大的幫助。)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06 看醒悟學供應鏈管理學習到了沒

一年的 TOC 學習即將結束,如果你無法在短短的 30 分鐘之內,使用" TOC 的語言"將『醒悟』書中 〝 供應鏈管理 〞 的演進說得流暢的話,必須承認自己的不足,看清自己尚未完全踏入 高德拉特 博士 TOC 『醒悟』的世界! TOC 的"觀念"難以被一般人所接受,無法進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