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

【洞察工廠管理問題,不花錢提升20%獲利關鍵】(Part-2/5)


九、『效率』的迷失
林老師在所有學員回神之後,繼續下指令:
「第七天!」
該組生管人員拿出二張,寫上7,情況如下圖所示:
17
「移轉!」林老師繼續下指令。
所有人移轉之後,A製程有十三張,B竟已達八張,C二張,D一張都沒有,這一天沒有任何製令單再入庫,仍維持一張(下圖右上角),情況如下圖所示:
18
林老師請學員們放下筆,然後提出問題說:
「現在可以確定瓶頸在那一個製程了嗎?」
「A!」有學員回答。
「很好!為了增加20%的營業額,你們決定中午吃飯時間A製程不能停,請問需要派誰去輪流吃飯?」林老師問。
「D!」另有學員回答。
「是的!前提是D的人員必須通過A的技能認證,不過他們平時畢竟不是在A製程做事,所以對於A製程的動作熟練度鐵定差一些,假設標準產能每小時100件,通常只能產出80件,效率只有80%,然而工廠設有1000元的效率獎金制度,如果效率低於100%的話,就不給予獎金。請問,這時候的20%效率損失算A製程的責任,或是來支援的D的責任呢?」林老師丟出一顆違反傳統管理觀念的震撼彈。
「當然算A製程的責任!」有一學員答。
「喔~等到月底發薪水的時候,A製程的人得不到效率獎金1000元,他會如何反應?」林老師問。
「恨死了。」該學員笑著答。
「沒錯,他會說:『當天我讓公司增加80台的營業額,卻被扣薪水1000元?天理何在啊!』。」林老師故意皺著眉頭抱怨,然後又問:
「下次要廠長希望再一次衝營業額時,A會如何反應?」老師等待學員的回答。
「A不會要求別人來輪班。」有一學員回答。
「沒錯,A的人員會假裝沒有衝營業額這回事,也不讓別人來輪班。只要保持自己100%的效率,守住自己的效率獎金1000元就好了。」林老師說。
「那麼20%的效率損失算D的責任,可不可以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那肯定也不行。」有一學員回答。
「是的,月底D的人員一定邊哭邊說:『我讓公司的營業額增加,卻要被降薪1000元,毫無天理啊!』。」林老師假裝哭泣地說。
「效率損失到底算誰的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算公司的。」有一學員回答。
「算老闆的。」另一位學員回答。
「請問你們:工廠管理,效率重不重要?」林老師直接提出另外一個問題。
「重要啊!」有一學員回答,大部分學員都點頭。
「如果那麼重要,你就顧你自己的100%效率,我也顧我好自己的100%效率,大家都顧好自己的100%效率,顧好自己的1000元效率獎金就好了!至於工廠多出來的20%營業額……不要管它!」林老師激動地說。
「工廠管理,效率重不重要?」林老師同樣問題再問一次。
「重要啊!」該學員再次肯定地回答,有些學員不點頭了。
「如果這麼重要,你就顧你自己的100%效率,我也顧我好自己的100%效率,大家都顧好自己的100%效率,顧好自己的1000元效率獎金就好了,管他20%的營業額,那是老闆的事!」林老師更激動地說。
「工廠管理,效率重不重要?」林老師同樣問題問第三次了。
「重要啊!」該學員依然不改其志,其他學員開始搖頭了。
「如果重要,你顧你的百分之百效率,我顧我的百分之百效率,大家顧好自己的1000……」林老師故意越說越沒力,眼睛一直盯著這位學員,又問了一次:
「工廠管理,效率重不重要?」
……不重要?…..」該學員有點懷疑,有點被林老師強迫性回答。
「沒錯!工廠管理『個人效率』根本不重要!然而業界超過90%以上的廠長依然打著『個人效率很重要』的旗幟在管理工廠,他們竟然不知道"個人效率是殘害營業額最大的殺手!"」林老師以激動地語氣說明。
……………..」學員們沉默不語,想必被林老師挑戰現有廠長管理思維的動作給震撼了。
「廠長之所以工廠管理不好的第一個真因,就是『個人效率的迷失』!如果你們還在用『個人效率』管理工廠的話,那麼你應該要有所覺悟了!」林老師眼光掃過學員們做了小結。

十、『個人效率』讓你瞎了眼,看不到多餘的人力 
林老師喝了一口水,繼續下指令:
「第八天!」
該組生管人員看了A滿滿製令單之後,只拿出一張,寫上8,情況如下圖所示:
19
「移轉!」林老師下指令。
所有人移轉之後,A製程少一張變成十二張,B增加二張變成十張,C依舊二張,D還是一張都沒有,也沒有任何製令單完工入庫,仍維持一張(下圖右上角),情況如下圖所示:
20
「第九天!移轉!」林老師下完指令,所有人移轉之後,A製程維持十二張,B減少一張變成九張,C依舊二張,D一張都沒有,這一輪有二張製令單完工入庫,累計三張入庫(下圖右上角),情況變成如下圖所示:
21
林老師再次請學員們放下筆,然後提出問題說:
「記得"多能工"訓練主要的目的是什麼?」林老師問。
「不花任何的金錢,不必投資任何的人力、設備之下,幫公司創造額外20%的營業額!」有一學員回答。
「如何創造?」林老師問。
A堆最多的製令單,證明它是瓶頸,所以只要有多能工輪流吃飯,讓A保持不停,就會有額外20%的營業額!」有一學員回答。
「非常好!那麼訓練『多能工』需不需要多餘的人力與時間呢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不需要!」有一學員脫口而出。
「真的不需要嗎?」林老師反問。
「需要!有多的人力才能給予新技能的訓練。」另一學員回答。
「非常好!那麼多餘的人力與時間從那裡來呢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從"非瓶頸製程"有空閒的人調出來訓練。」該學員答。
「你真的可以看到"多餘的人力"而且"空閒沒事做"嗎?」林老師故意懷疑地問。
「可以啊!」學員很輕鬆地回答。
「是嗎?假設你是剛就任的廠長,第一天到製造現場視察,當你看到"有人空閒沒事做"的時候,你會如何處理?」林老師問。
「把沒事做的員工找來問話,問他為什麼沒有事情可以做?」有一學員回答。
「我會找領班或組長來問,如果廠長直接質問作業人員的話,有失身份。」另一學員回答。
「沒錯!厲害的廠長會找領班來,當場責備他,至少花個半小時質問他:你到底怎麼管理現場的?公司花錢請你擔任領班,就是你要好好安排工作給每一個人,不能讓員工無事可做,白白浪費了公司的錢!一般的廠長不就是這樣處理的嗎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是!」學員們同聲回答。
「等廠長走了之後,你們認為領班會有什麼反應或動作呢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領班一定會告訴那個員工說:『剛剛你害我被廠長罵慘了,好歹我們也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,私下都是好朋友了,下次看到任何主管來的時候,拜託你就隨便找個事做,用手摸摸產品也好,總之沒事也要假裝有事做,可以嗎?』。」有一學員風趣地回答,其他人哈哈大笑。
「很好!你的實務經驗夠紮實!所以到了第二天,當廠長再次蒞臨同一個區域時,會看到什麼樣的情境呢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每個人都裝作很忙碌的樣子!每個人手上都有工作做,完全沒有前一天鬆散的工作氣氛!」該學員回答。
「這時候的廠長鐵定非常地驕傲,因為一天之內他就翻轉了整個工廠,整廠的效率提升到前所未見的境界了!放眼望去,大家都很忙!超級有效率!」林老師很驕傲地說完,學員們又哈哈大笑,歷久不衰。
「結果廠長只有在"第一天才看得到"多餘的人力與時間,第二天之後,從此再也看不到多餘人力了!是不是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是!」學員們同聲回答。
「是誰造成這種結果的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…………..廠長?!」有一學員不是很肯定地回答。
「沒錯!廠長的腦袋一直將"個人效率"當作管理的績效指標,"現場有人沒事做"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!至此再無法挖掘出多餘的人力或時間來訓練多能工了!那麼要增加公司額外20%營業額也就遙遙無期了!可以理解其中的道理嗎?」林老師加強語氣地大聲說明。
「可以!」學員們大聲回答。
「工廠管理的問題一大堆,這些問題發生的根源(真因)有二個,第一個就是"個人效率的迷失",一旦你的腦袋存有"個人效率的迷失"的話,不必期待工廠有好的績效表現了。」林老師堅定地做了小結。
「所以工廠重視"個人效率"的話,就看不到多餘的人力與時間,也就無法做多能工的訓練,沒有多能工就無法執行輪流吃飯休息,也無法保持瓶頸不停機,額外20%營業額當然得不到了,是嗎?」有一學員重複補充說明。
「是的!所以未來在製造現場發現有人空閒沒事做的情況,你應該如何反應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找領班來,請他安排多能工訓練。」有一學員答。
「你預測領班在你離開之後的反應如何?」林老師笑著問。
「領班會告訴員工:『不是已經交代你了嗎?發現任何主管來現場,你就隨便找事做,摸摸產品也好,總之沒事也要假裝有事做,不是嗎?』。」超愛表演的學員笑著回答,其他人也跟著大笑不已。
「非常正確!因此從今而後,請你們以"平淡的心情"看待這件事,或者應該懷著"感恩"的心,謝謝這一群展示"沒事做"的員工們,他們讓你看到了一大堆多餘人力,以前自己眼睛瞎了看不到的現象,現在你重見光明了,員工們該停就停不會裝忙,久而久之現場"個人效率的迷失"消失了,這時實現多能工制度再容易不過了!理解了嗎?」林老師補充說明並再次做了小結。
「理解了!」學員們同聲回答。

十一、"有人沒事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!"~觀念正確嗎?
林老師接著繼續下指令,持續進行至第11天,所有人移轉手上製令單之後的情況如下圖所示。
22
這一天該組生管人員移出最後一張,手上沒了,AB並駕齊驅都有11張,C僅有一張,D一張都沒有,累計有5張製令單完工入庫了。
接著,林老師再次請學員們放下筆,一邊打出以下的投影片,一邊提問:
23
「相信你們都聽過TPS極具經典的"工廠七大浪費",請問你們面前的A、B、C或D製程有那些以上的浪費呢?」
「有,"搬運"浪費!」有一學員回答。
「有嗎?大家不是一聽到"移轉"的瞬間就轉出製令單了,連搬運的時間都沒有。」林老師解釋說明。
「加工!」另一學員突然說。
「有嗎?我們從頭到尾都沒有牽涉作業的內容,不但工程師設計的作業程序完美無缺,連換線換模的時間都不需要,超級員工也不會做錯,完全不會生產出不良品,不是嗎?」林老師又反問。
「庫存!」另一學員答。
「確實有,在那些位置上?」林老師反問該學員。
「A、B、C!」該學員回答。
「沒有了嗎?」林老師有反問該學員。
「倉庫!」該學員回答。
「很好!的確有ABC製程的"在製品庫存",以及倉庫的"成品庫存"。還有嗎?」林老師補充說明。
「製造過多!」另一學員答。
「在那裡?」林老師反問該學員。
「A、B鐵定有"製造過多"的浪費!」另一學員搶著回答。
「非常好!還有那些浪費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"等待"!」有一學員回答。
「在那些位置呢?」林老師反問。
「D!」另一學員幫忙回答,原發言學員聽到"D"的答案馬上變臉,應該心中有不同的見解。
「為何你的表情充滿疑惑?」林老師發現原先發言"D"的學員臉色不對,馬上追問。
「我認為是A與B有"等待"的浪費……..」該學員怯怯地回答。
林老師集中其他小組的所有人,專注於這一小組的現況,如下圖所示:
 
24(22)

「有人認為D一張製令單都沒有,正在"等待",另外也有人認為A與B才是"等待"。認為D才是"等待"的學員請舉手!」林老師問完,大夥兒相互望去極大多數的人都舉手了。
「很好!你們大多數人在製造現場都非常注意"等待"或是"閒置"的現象,對吧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當然!D製程沒事做,一眼就看清楚了,不是"設備"沒在動,要嘛"人"杵在那兒無所事事!」有一學員回答。
「所以你們平時一定先找D製程的麻煩,責備領班為何讓人或設備"閒置等待"發生,是不是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是!」之前舉手的學員們點頭同聲回答。
「所以你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處理D的等待或閒置的浪費,對不對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對!」學員們回答。
「然而D決定了工廠整體的營業額,對吧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…….....不是D決定營業額,應該是A或B,是瓶頸決定工廠整體的營業額!」有一學員挺身而出將剛剛所學內容搶先回答。
「既然如此,為什麼你們大多數的人會一無反顧地投入全部精力在D製程呢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因為很容易就看D製程停擺了!」該學員回答。
「為何D一停擺你就不自覺地關注它了呢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…….因為我打心底認為"有人沒事情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!",一看到D製程停擺,心裡就非常不爽!」該學員思考後回答。
「結果應該關注的製程A或B沒人管,反而集中資源在D,你期待工廠會有好的表現嗎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不可能!」學員們同聲回答。
「廠長之所以管不好工廠,知道"真因"(問題的根源)了嗎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…………….(沉默)…….」學員們無回應。
「上一章節不是說明過了嗎?」林老師提示並反問。
「是我們腦袋裡的"個人效率的迷失"!」有一學員笑著回答,其他人點頭同意。
「完全正確!廠長管不好工廠的真因有二個,其中一個就是"個人效率的迷失",一旦廠長的腦袋存有"個人效率的迷失"的話,不必期待工廠有好的績效表現了。」林老師再一次重述上一章節的結論。

十二、『管人』與『管物』那一項重要?
「接下來,重新思考工廠管理真正應該關注的"等待"浪費,到底在那裡呢?」林老師延續前一章節的內容,繼續問。
「在A與B製程,堆了滿滿11張的製令單在排隊"等待"!」剛剛沒有舉手選擇D的學員發言了。
「原來"等待"浪費指的是"製令單",而不是我們一般人認知的"設備閒置"或者"人員空閒"啊?」林老師誇張地反問,多數的學員仍在消化吸收。
「是的!其實看到製令單就等於看到現場的在製品一樣!堆滿在製品的話,很容就看出"等待"的浪費了。」該學員回答。
「很好!你可以指出那一製程的排隊"等待"浪費比較多?A還是B?」林老師反問該學員。
「A與B都是11張,一樣多?」該學員回答。
「是嗎?回到我們實際的工廠,現場出現製令單排隊"等待"浪費最多的地方在那裡呢?你的答案是?」林老師緊追不捨地問該學員。
「"瓶頸"!」結果是旁邊的另一學員搶答了。
「沒錯!唯一的答案就是"瓶頸",有可能是A,也有可能是B,可以接受嗎?」林老師問學員們。
「可以!所以平常我們應該關注"瓶頸"(A或B)所堆積的製令單數量,而不是D的人力與資源的閒置等待浪費,對吧?」有一學員補充回答。
「是的!因此你們必須消除"瓶頸的等待浪費"!」林老師堅定地說。
「可是,感覺消除"瓶頸的等待浪費"並沒有為公司帶來實質的好處啊!」有一學員突然提說。
「有沒有好處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,必須從客戶口中說出來才算數!」林老師強調說。
「為了消除"瓶頸的等待浪費",就得減少瓶頸之前排隊等待的製令單,好像對客戶也沒有什麼好處啊!」該學員思考後回答。
「果真如此嗎?你清楚客戶之所以選擇你們的產品,是因為你們能夠滿足客戶的那些需求嗎?」林老師反問該學員。
「知道!不外乎品質好、價格低、交期短而且交期也準確。」該學員邊想邊回答。
「很棒啊!這四項那一項客戶的需求與"瓶頸的排隊等待浪費"有關?」林老師反問該學員。
「交期短!」該學員直覺地回答。
「很好!瓶頸A或B目前有11張的製令單,如果想要消除一半的等待浪費,你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呢?」林老師反問該學員。
「派遣"非瓶頸"製程的人員來消化一半的製令單啊!」該學員毫不猶豫地回答。
「你這是故意做出一堆的"等待浪費",然後派一堆人來收拾殘局,優秀的廠長不會出現這種行為。」林老師從實務的角度挑戰該學員。
「那就外包一半的製令單啊!」該學員再次回答。
「那不是一樣嗎?而且更糟糕,故意做出一堆的"等待浪費",然後花大筆錢請外面的人來收拾殘局,差勁的廠長才會這樣做!」林老師說明。
……………..」學員們沉默無語。
片刻之後,林老師接著說:
「瓶頸A或B的製令單11張,我們取一半的數量當作6張,如果一直讓瓶頸製程保持6張的製令單數量不就可以了嗎?等待浪費不就只剩一半了嗎?」
…………如果瓶頸是B,當B有6張的時候,所有的前製程就不能送給B,可是…….」有一學員邊思考邊回答。
「前製程持續不斷地生產,做好的製令單不送給B瓶頸製程,一定會被領班責罵,怎麼辦?」林老師在該學員停頓的片刻直接反問。
「當然不能送給瓶頸B了!所以必須先對全體員工教育"瓶頸B製程只能有6張製令單"的規定,尤其基層領班必須理解"等待浪費"的真正意義才行!」該學員平穩地回答。
「實施教育之後呢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一旦瓶頸製程堆滿6張製令單的時候,前製程不准繼續往瓶頸製程運送在製品。」該學員答。
「不准前製程往後製程(瓶頸)送,然而前製程依舊持續生產,自己很快就累積了一大堆了,怎麼辦呢?」林老師繼續拷問。
「找地方放啊~」該學員被逼急了隨便回答。
「所以"非瓶頸"的前製程堆滿了完工的製令單,雖然你嚴格規定了瓶頸一半的製令單數量,整體的"等待"浪費有減少嗎?客戶交期縮短了嗎?」林老師再問。
……….沒有………..難道前製程也要規定製令單的最大數量嗎?」該學員考慮再三後提問。
「你認為呢?」林老師反問。
「可是規定每一個前製程的最大製令單數量之後,一旦瓶頸製程滿了,所有前製程不就動彈不得,無法繼續生產了嗎?基層幹部們能夠允許它發生嗎?」該學員提出大大的質疑。
「你說呢?」林老師再次反問。
「不可能允許!除非先行對前製程的基層領班教育訓練,並且改變他們的觀念才行,他們必須理解"消除等待浪費"的有效做法才行!」該學員肯定地回答。
「沒錯!前製程基層領班的觀念改變是執行是否到位的成功關鍵!」林老師補充說。
「同意!那麼,我們應該如何決定前製程最大的製令單數量呢?」該學員提問。
「有二種簡單的概念,第一種是規定瓶頸以及前製程的總製令單數量,生管從投單就開始管制,不會超出該數量。這個概念除了以"數量"為單位之外,也可以用"時間"來計算,例如從首站到瓶頸製程的製令單數量,不能超過規定的最大"天數",如此瓶頸之前的等待浪費也就被限制在10天之內了。以上第一種概念,可以理解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概念理解,實務應用還得私下研究一下了。」該學員回答,其他人點頭同意。
「至於第二種簡單的概念,則是直接在製造現場的地面上"畫框框",限制擺放空間就等於規定了製令單的最大數量,即使生管投了超多的製令單,也無法進入生產線,因為擺放的空間已經被占滿了,"等待浪費也就被限制在地上的框框內了。不是嗎?」林老師反問。
「是的!」學員們點頭同聲回答。
「因為這二種簡單概念的關鍵在於"限制投單","限制"除了有"減少"的作用之外,同時也包含了"控制"的作用,如果有"減少"那麼就會達成客戶交期"短"的需求,如果有"控制"那麼一定可以滿足客戶交期一定"準確"的需求!有疑問嗎?」林老師再次補充,確認學員們的理解程度。
「所以客戶交期之所以太長、又不準確,根源來自於"等待的浪費",尤其是瓶頸製程的等待浪費最多,而"限制投單"的二種概念除了解決瓶頸製程排隊等待浪費之外,前製程(非瓶頸)的等待浪費也一併解決了!對嗎?」有一學員補充自己的理解。
「沒錯!」林老師答。
「真實的現場因為有超多的製令單,領班經常決策錯誤,做錯製令單的優先順序,搞錯之後,不得不犧牲其他製令單的資源及時間,拼命趕貨來彌補這些錯誤,惡性循環之下又造成更多的"等待浪費",所以"限制投單"最大的貢獻就是"導正"瓶頸之前所有製程的優先順序,一旦"事情都做正確了",那麼"等待的浪費"就少了,客戶交期也就縮短了,而且準確了,對嗎?」有一學員補充自己的理解。
「完全正確!無論100張或10張製令單的現場,領班選擇的製令單只有一張是正確的,而選擇"錯誤的機率"卻大不相同,前者99%,而後者僅僅只有90%,能夠明白其中"極大的差異"嗎?」林老師補充說明並做了小結。
「明白了!」只有少數學員回答,其他人仍在理解當中。

十三、『生產批量』與『移轉批量』的觀念差異有多大?
林老師接著進行第12天,所有人移轉手上製令單之後的情況如下圖所示:
25
這組的生管人員這天開始沒有製令單可投了,課程中僅僅使用28張來證明生產管理的常態,實務上生管人員是每天持續投單的,至此,A10張,B已經高達12張,C沒有,D一張,累計5張製令單完工入庫。
「工廠的瓶頸製程是A、B、C或D?」林老師請學員們放下筆之後,提問:
B!」學員們同聲回答。
「是的!瓶頸製程B12張的製令單,最多,如果要消除一半的"等待浪費",請問你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呢?」林老師驗收學習成果。
「應用"限制投單"的概念,規定B製程的製令單最多只能有6張。」有一學員回答,其他人點頭同意。
「基於持續改善的理念,如果還想再繼續消除一半的"等待浪費",怎麼做呢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再減半,規定B製程的製令單最多只能有3張。」該學員回答,其他人皆點頭同意。
突然,另一學員提出大家都有的疑問:
「可是B製程只有3張的話,偏偏前製程經常出現異常,而且遲遲無法解決,此刻B瓶頸製程很快就會消耗完3張製令單,那不就增加停線的機會了嗎?」
「很有道理,所以"限制投單"的規定數量必須"量力而為"。」林老師說。
「不是很理解"量力而為"的意思?」該學員仍有疑問,其他人也面露疑惑。
「如果瓶頸製程限定了3張製令單之後,經常發生"停線"危機,那麼就承認自己"製程能力不足"吧!把規定數量提高至5張,明明能力不好就不須勉強堅持3張,理解"量力而為"的意思嗎?」林老師說完又問。
「理解了!"限制投單"只是一種概念,至於規定數量的多寡,端看前製程的穩定度而定,前製程的能力強、穩定度高,那麼規定數量少一些無妨。」該學員補充說明自己的看法。
「沒錯,就是如此!」林老師嘉許該學員,然後繼續問學員們:
「假設瓶頸製程限定了6張的製令單,在不減少製令單數量,也就是同樣維持6張製令單的情況之下,卻依舊能夠消除一半的"等待浪費",知道我如何做到的嗎?記住,我不是將規定的製令單數量減少至3張喔!仍然維持6張,"等待浪費"卻是消失了一半!」林老師提出另一個關鍵的問題。
……………..」許久之後仍無人回應。
林老師等待片刻,打破沉默提示說:
「一張的製令單代表多少的"生產批量"?」
「不一定,每間工廠的產品類型及大小都不一樣,"生產批量"就不同。」有一學員回答。
「是的!不過任何工廠每一張製令單生產批量絕對大於"最小的生產經濟批量",對不對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是的!我們工廠要求每張製令單的"生產批量"必須大於100件。」該學員回答。
「假設有一張100件的製令單移轉至某加工製程,當第1件上機台加工時,剩下的99件待加工的在製品…………..正在…….?」林老師故意停頓。
「"等待"!」該學員大聲回答。
「第1件加工完成下了機台,再拿第2件上機台加工的同時,剩下的98件待加工的在製品…………..…….?」林老師又故意停頓。
「"等待"!」該學員大聲回答。
「第1件已完工的在製品…………..也在…….?」林老師繼續故意停頓。
「"等待"!」該學員大聲回答。
「等到這一批量100件都加工完成的時候,每一件在製品都"等待"了幾次?」林老師問。
「等待了99次,另外有一次的加工!」該學員回答。
「那麼同樣6張製令單的情況之下,想要消除一半的"等待浪費",應該怎麼做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把每一張製令單的"生產批量"減少一半!」該學員認為自己的答案正確無誤,因此很興奮地回答。
「答錯了!不必將"生產批量"減半喔!」林老師說完,所有學員都迷惘了。
「不會錯啊!每一張製令單的"生產批量"減半了之後,只需"等待"過去一半的時間就馬上"移轉"出去,不是嗎?」該學員再確認。
「這回你答對了!只需要把"移轉批量"減半,至於"生產批量"多少,無關緊要!」林老師說完,學員們個個低頭思考。
片刻之後,有一學員提問:
「難道製令單的"生產批量"毋須更改它,只要加工完成一半的"生產批量",就馬上"移轉"至下製程嗎?這種作法在實務上有二個困擾,首先違反報工系統的規定,我們必須完成製令單所有數量才能轉出,第二是載具必須重新設計,甚至增加一倍的數量。」
「非常精準的困擾!怎麼辦?」林老師環視並反問學員們。
「還是要誠實面對這二個困擾吧!遲早都要改變報工系統,以及載具的標準化。」該學員一邊思考一邊回答。
「非常好!所謂"誠實面對",必須是廠長真心承認工廠管不好第二個真因"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",傳統管理思維都認為"生產批量"很重要,也認為"生產批量"愈大,那麼換模換線的成本就愈低,殊不知造成大量的"等待浪費"。正確的思維應該是"移轉批量才是管理重點"。可以接受嗎?」林老師做了小結。
「可以!如果廠長的觀念轉變成"移轉批量才是管理重點",勢必導入"流線化生產方式"的改善概念,那麼剛剛提到的二個困擾也就不存在了,廠長自然就會改變報工系統的規定,為了降低"移轉批量"不得不朝TPS強調的載具"定容定量"改進呢!」該學員一邊思考一邊回答。
「沒錯!只要"觀念"先行改變,"行為"自然就會改變!至於如何改變廠長的傳統錯誤觀念呢?你們可以嗎?」林老師留下一項難題讓學員們去努力學習了。

十四、『庫存』、『製造過多』與『等待』的浪費,孰重孰輕?
林老師接著繼續下指令,持續進行至第18天,所有人移轉手上製令單之後的情況如下圖所示:
26
至此,這組的A只剩4張,B已經高達16張,C僅一張,D一張都沒有,累計8張製令單完工入庫。
接著,林老師再次請學員們放下筆,同時提問:
「工廠的瓶頸製程是A、B、C或D?」
B!」學員們異口同聲回答。
「沒錯,就是B!剛剛學習到"等待浪費"在瓶頸最多、最嚴重,所以在瓶頸製程使用了"限制投單"的概念,對吧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是的!」學員答。
「實際上,你們不只看到"等待浪費",也發現了"庫存的浪費",以及………?」林老師停頓片刻等待有人回答。
製造過多的浪費。」有一學員答。
「很好!那麼三者之中,何者最應該被關注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不懂"應該被關注"的意思?不是三種浪費都應該被消除嗎?」有一學員反問林老師。
「"最應該被關注"指的是我們必須"先消除"那一項浪費?」林老師補充回答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.」學員們默默不語,表情凝重,努力思考中。
「當面臨一大堆的問題時,不能夠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必須先找出所有問題的………..?」林老師停頓片刻等待回應。
「真因!」有一學員搶答。
「是的!只要針對"真因"提出解決方法,那麼其他所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!不是嗎?」林老師說明。
「從"等待"、"庫存"以及製造過多"三種浪費的因果關係來分析,"等待"會造成"庫存"的浪費,"製造過多"則會造成"等待"的浪費。」有一學員搶答。
「"製造過多"只有造成"等待"的浪費而已嗎?」林老師再問該學員。
製造過多"還會造成"庫存"太多!」另一學員回答。
「非常好!所以三種浪費的前後因果關係清楚了嗎?」林老師一邊說明一邊打出以下的投影片。
27
「清楚了!」學員們盯著投影片陸續回答。
「應該先消除那一個浪費?」林老師繼續問學員們。
製造過多"!」學員們同聲回答。
「如何消除"製造過多"的浪費?」林老師再問。
限制投單"!」有一學員興奮地回答。
「太棒了!就是"限制投單"!還記得如何制定"限制投單"的製令單或者在製品數量嗎?」林老師又重新回顧之前的研討內容。
「記得!有二種概念,第一種是規定瓶頸以及前製程的總製令單"數量",也可以用"時間"來規範,而且生管從投單一開始就管制,不允許超出規定的數量或時間。第二種概念則是在產線的地面上"畫框框"了。」該學員緩緩地回答。
「非常好!從第一種概念可以發現"製造過多"與"製造過早"是同一件事,可以理解嗎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可以!生管人員"太早"投單,就一定生產"過多"的在製品。」該學員繼續回答。
「是的!生管人員之所以"製造過早",問題的根源來自於…………?」林老師故意停頓等學員們回應。
「腦袋…….個人效率的迷失、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!」有一學員搶答,其他人點頭附議。
「是的!所以生管人員應用了那些改善的"概念",然後發展出什麼樣的最也方式呢??」林老師繼續問學員們。
「"24小時緊盯瓶頸站"、"工單的限制投單"以及"流線化的生產方式",三個概念都用上了,生管人員以瓶頸製程為基準,限制瓶頸之前的工單數量,而且在現場地面畫框框限制在製品的最大數量,現場作業人員只要完工一箱標準載具的數量,就移轉至下一製程。」有一學員們回答。
「太棒了!一旦消除了"製造過多或過早"的浪費,一定可以滿足客戶的那些需求了呢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"交期短"、"交期準"!」學員們同聲回答之後,進入下一節。


重修訂於於桃園自家
12/25/2019
(初版寫於08/06/2012)

後記 :
本文描述作者在【洞察工廠管理問題,不花錢提升20%獲利關鍵】課程的演示過程,讀者即使未能親臨參與該課程,仍然可以設身處地享受〝震撼教育〞之下,如何進入TOC的世界,該課程乃依據TOC『目標』之核心觀念所孕育而成。
由於實際課程歷時超過六個小時,內容精簡濃縮仍需分篇記載,讀者不必一次讀完,若有心成為"引導他人改變工廠管理觀念"的講師,亦可參照"講師手冊"之B1~B5內容,吸收效果加倍。註、"講師手冊"內容詳見管理短文"看『目標』學工廠管理,不能沒道理!(第十九篇)"
本篇揭露長久以來錯誤的傳統觀念"個人效率的迷失"對工廠整體績效的殺傷力超乎想像,還有"生產批量的錯誤思維"以及工廠七大浪費之間的因果邏輯關係,並提出改善的概念,同時也確立消除七大浪費的優先順序。

另一個方便閱讀的網頁: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06 看醒悟學供應鏈管理學習到了沒

一年的 TOC 學習即將結束,如果你無法在短短的 30 分鐘之內,使用" TOC 的語言"將『醒悟』書中 〝 供應鏈管理 〞 的演進說得流暢的話,必須承認自己的不足,看清自己尚未完全踏入 高德拉特 博士 TOC 『醒悟』的世界! TOC 的"觀念"難以被一般人所接受,無法進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