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業績不應該退步才對!
柯總接掌一家生產數位智慧產品的公司已逾三年,一到任就帶著業務人員四處征戰,接了許多的訂單,也帶進更多的新客戶與新訂單,為了迎接成長的業務,更大手筆投資新蓋了第二廠,並在前年投入量產,柯總看著新工廠花了一年穩定下來之後,去年應該無庸置疑、絕對可以開花結果,讓公司整體營運會有突破性的成長才對。可惜人算不如天算,去年的成績無論營收或獲利皆不如前年好。
如今正值新的一年才剛要開始,柯總不斷在思考如何恢復往年的榮景,然而怎麼想都想不透業績獲利不好的理由,自己帶著團隊拼命地往前衝,不但併購一家可以進一步擴大業績的中小型公司,其他該做的事也都做了,例如這三年來推動的事務:
1.
業務單位的重新部署與調整
2.
研發設計人員的整併
3.
成立工廠與產品的利潤中心
4.
工廠的整頓與人力縮減
5.
關鍵人員的留才專案
6.
引進資訊自動化系統-ERP、專案管理、製造執行以及報價等系統
7.
為了降低成本而成立產品設計以及採購的專家團
今年柯總如果無法讓公司成長到讓董事會滿意的營運獲利數字,後果難以預料,柯總三年前之所以離開原來任職的公司,原因也是剛接總經理的前二、三年都有賺錢,之後緩緩走下坡,他在公司尚未落入營運谷底之前,急流勇退另找出路,免得落入『經營不力』的名聲,至於當時營運下滑的原因,到現在還是無法得知,如果當時選擇面對問題,找出問題發生的根源,採取行動解決它的話,現在的困境,信手拈來、應該很輕易就能消失於無形才對。
二、處理前朝的爛攤子
在一個科技研討會上,柯總遇到了十多年不見的林老師,當年柯總還只是某公司的採購經理,參加公司外部一日教育訓練--林老師的「工廠管理共識課程」,對於林老師所演示種種突破傳統觀念的內容,至今印象都還很深刻。二人再次互相介紹,並探討業界種種現象與發展。
「林老師,請問為什麼許多企業每三年到五年都會更換新的執行長呢?」柯總上任已逾三年,五年將至,想到自己目前的處境,很自然地提出心中存在已久的『恐懼』問題。
「就你認知,什麼樣類型的公司發經常發生你所說的現象?」林老師反問。
「……….大公司、大企業,上市櫃公司?」柯總不是很有把握地回答。
「與公司規模大小無關,為什麼掌管公司經營大權的執行長,可以輕易被換掉呢?」
「因為他只是專業經理人而已,不是大股東!」柯總回答。
「所以,什麼樣類型的公司比較不會發生你所說的現象?」林老師又問了一次。
「家族企業!」柯總脫口而出
「答對了!那麼為什麼專業經理人經營的公司,經常要三、五年就換ㄧ任執行長呢?」
「……,因為在他的領導之下,公司整體表現一年不如一年,愈來愈差,最後辭職以示負責!」柯總想了一會兒回答。
「你說的是結果,更關鍵的因素是董事會要求專業經理人必須在〝短期之內〞改善經營績效,這讓專業經理人追求〝急就章〞的改善對策,而沒有〝永續經營〞的長遠大計。」
「林老師說得對,可是有許多專業經理人其實並不是真的很專業,只是因緣際會加上好運氣,才高升並參與公司的經營權,我就是其中一個,空有高階職位卻無法解決公司所面臨的問題。」柯總為自己的不足緩頰。
「請問柯總,三年前你是如何向董事會展現你有能力表現得很好呢?」
「其實我從不擔心這個問題,因為前一任表現太爛,新執行長表現再怎麼差,也比前一任好!」柯總果然是過來人,知道董事會成員如何期待新任執行長的表現。
「那麼,通常前一任都會留下什麼樣的爛攤子?而新任執行長接掌公司大權之後,如何處理這些爛攤子呢?」林老師問。
「第一步,我先讓財務數字變好看,藉組織變革之名,實現裁員之實,先縮減人力降低營運成本覺不會錯。」柯總毫無猶豫地回答,因為完完全全是自己的實際做法。
「同意!還有其它行動對財務數字有即刻幫助的重大作為嗎?」林老師知道還有另一項更嚴重的問題,緊迫盯人地追問柯總。
「打掉上一任所遺留下來的一大堆呆滯物料、半成品及成品庫存,然後把責任歸咎給前一任執行長,一切從營運績效的最谷底開始,董事會可以很容易看到我的明顯進步的。」柯總很得意地回答。
「這些呆滯品累計多久時間所產生的?」林老師問。
「執行長在任多久就累積多少!」柯總回答。
「為何不能及時打掉,或者每年都處理掉呢?」林老師提出疑問。
「多數的員工報喜不報憂,等到執行長發現的時候,都已經很嚴重了,嚴重到一旦發佈處理呆滯庫存的訊息,市場恐慌之下,股價鐵定應聲倒地。公司怎能承擔如此重大之損失,所以執行長不得不避免或延後處理這些呆滯庫存,當然也一定是在董事會的默許之下才能夠持續拖延下去,直到再也無法隱瞞下去,差不多就到下台一鞠躬的時候了!」柯總邊回想自己這三年的決策過程,每年不也都在重演的過去的歷史,再不想辦法解套,後續不會有好結果的。
「沒錯,尤其是實施KPI制度的公司,非常強調個人的績效表現,很容易形成報喜不報憂、自我保護的文化,等到上級發現問題時,通常都已經非常嚴重了。柯總所帶領的公司團隊應該不會有這種狀況發生才對!」林老師請教柯總的狀況。
「不瞞林老師,我正在面臨這樣的處境!除了第一年有好的表現以外,第二年的營收獲利開始持平或下滑,而且存貨金額居高不下,更慘的是我不知道如何解除危機,我在離開前一個公司時,也面臨同樣的情況,只是當時剛好目前所任職公司提供了工作機會,讓我及時脫身而已!」柯總決定放下身段,暴露自己的不足,向林老師尋求解決的方法。
三、永遠不要認為自己『都懂了』
「…………記得!」柯總猶豫一下後回答。
「那麼柯總的公司,瓶頸在那裡?」
「三年前剛接手時,我帶進來一些新客戶、新訂單,結果工廠負荷不了,瓶頸在製造生產,所以新蓋工廠擴充產能,一年後投入量產,也就是去年開始貢獻營收,可惜去年整年度的訂單與前年相近,造成工廠的產能閒置不少,很明顯去年的瓶頸在市場,也就是訂單不足!」柯總把近三年的公司演進做了說明。
「很好,那麼新的一年剛要開始,你知道公司的瓶頸了嗎?」
「知道了!還是在市場,現在手頭上的訂單不夠餵飽工廠的產能。」柯總很肯定地回答。
「所以你的下一步怎麼做?」
「第二步驟,充分利用市場的訂單!?」柯總不是很肯定問題的答案。
「你怎麼做?」林老師認同柯總答案,並要求柯總提出方案。
「更積極帶領業務團隊爭取更多的訂單!」
「去年你們不也是很積極地爭取訂單嗎?今年公司內部如果沒有改變任何的行為,營運績效一定與去年一樣慘淡!所以沒有任何改變,今年不管你再怎麼拼命地往前衝,營運目標絕對達不到!懂得其中的道理嗎?」
「…………不是很清楚!」柯總不情願地表示。
「再回憶一下工廠管理共識課程的內容,其中論及工廠管理本來就存在很多的問題,這麼多的問題彼此之間都有其邏輯因果關係,而大部分的問題的發生都來自於其中一到二個問題,我們稱這一到二個問題為〝核心問題〞,或〝問題的根源〞,只要解決了核心問題,那麼所有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。記得嗎?」林老師幫忙回憶。
「記得!所以只要分析問題的根源,採取必要的行動方案即可,不應該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〝急就章〞行動。」柯總恢復了記憶。
「很好!還是回到第二步驟,充分利用市場的訂單,回想去年,你真的充分利用市場的訂單了嗎?」林老師試圖找出柯總忽略的訂單相關細節。
「是的!只要有機會,我們業務人員絕對不會放過!」柯總非常有把握地回答。
「真的嗎?是不是有那些訂單被你浪費掉了?譬如說客戶要下訂單行給你,你說〝對不起,因為某種因素,我們無法答應你〞?」林老師以〝浪費〞的角度協助柯總思考。
「真的有!每周業務主管會議中,業務經常報告的一項內容,我們有些關鍵零組件的供應商,因為需要比較長的生產前置時間,當客戶來問單時,我們會就料況是否能及時備齊來承諾客戶的交期,其中也會考量工廠因春節或長假引起的產能不足,統計去年每月至少有30%的數量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。」柯總說明去年業務部會議的訂單資訊。
「當回覆客戶,說我們無法及時備料或產能不足的時侯,客戶如何反應呢?」林老師問。
「此時,一般客戶有二種選擇,一是配合我們,把交期延後,二是客戶交付另一家供應商生產或者不願冒風險就不下單了。」柯總對市場訊息掌握得很清楚。
「所以你認為去年這30%的訂單你已經充分利用了嗎?算不算浪費了市場的訂單呢?」林老師問。
「算!我以為我完全掌握了每一張市場的訂單,原來我還是疏忽了!」柯總再一次承認自己的不足。
四、訂單如何被浪費的
「請問林老師,我應該如何做才能充分利用這30%的市場訂單呢?」柯總問。
「如果能及時備齊材料的話,接獲訂單的機會就提高了,不是嗎?」
「是,但我們就是無法及時備料啊!一旦缺料就無法生產,交期就達不到客戶的需求。」柯總解釋。
「你們是如何備料的?」
「依據客戶每月所提供的未來半年的市場預估銷售量,將預估數字丟進系統,只要落入在物料的採購前置期區間內,每一周跑MRP(物料需求計畫)時就會帶出料況表,不足量就下訂購單或要求供應商提早交貨,過多就要求供應商延遲交貨,必要時就砍單。」柯總繼續說明。
「假設你是採購,一旦發現不足量,你會不會下訂購單?」。
「一定要下!缺料是一件很嚴重的指控。」柯總回答。
「你還是採購,一旦料太多了,你會不會馬上延遲交貨,或馬上砍單?」。
「應該不會馬上動作,一直等到快收到正式訂單之前,再來反應,或許下一個月預估會增加也說不定,畢竟〝缺料〞與〝材料過剩〞二者比較,後者的罪行比較輕。」柯總設身處地假想採購的心態。
「這樣是不是可以證明:只要是〝不缺〞的材料,庫存一定會超過預設的數量很多?」
「是的。」柯總回答。
「那麼〝缺料〞是怎麼發生的?」。
「因為客戶預估需求量遠少於實際市場需求量的關係。」柯總答。
「所以要怪客戶對市場的預估不夠準確?」。
「當然!」柯總毫無猶豫地回答。
「〝預估〞二個字的本質本來就是〝不準〞,在現實中,你再也找不到比〝預估〞更不準的數字了!所以我們可以期望客戶對市場做出準確的預估嗎?」林老師提出質疑。
「我相信客戶也沒辦法準確預估市場。即使我自己市場打滾幾十年,近幾年市場處在完全競爭之下,大部分的預估總與實際差很多,準確率極低。」柯總回答。
「既然客戶的預估本來就不準,〝缺料〞勢必還會發生,既然無法滿足客戶交期,訂單少了,你的營收就不會增長,怎麼辦?」。
「我可以多備料啊!」柯總回答。
「還是根據客戶的預估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是的!要求客戶的預估多一點,不然最後〝呆滯料〞的損失由我們吸收就糟了。」
「既然預估不準的後果客戶自行吸收,你期望客戶的預估真的會多擺一些嗎?我相信客戶會愈來愈保守。同意嗎?」
「同意!」柯總回答。
「只要根據客戶不準確、又保守的預估來備料,〝缺〞的材料就會缺料,〝不缺〞的材料,庫存一定一缸子。所以準備再多的材料庫存也解決不了〝缺料〞的問題,懂其中的關鍵了嗎?」
「難道要我丟棄開廠以來一直〝以預估來備料〞的傳統方式嗎?」柯總不相信答案這麼簡單。
「很棒!你懂了!」
林老師終於讓柯總了解到解決缺料問題的癥結點-必須放棄預估的方式,當缺料問題解決了,客戶給的訂單就快而且多了,如此柯總期待的營收獲利目標應該指日可待。
五、從基本觀念再出發
「一旦沒有客戶的市場預估需求量做根據,你要如何準備料?而且,既不能發生缺料,也不能有過多的庫存。」林老師揭開另一段的學習之旅。
「…………」柯總無解,當一個人長久以來所使用方法被剝奪之後,頓失依靠,手足無措。
「如果不能了解〝缺料〞發生的根源,就無法以正確的方法備料。同意嗎?」
「同意!」
「首先,〝缺料〞之所以發生,收到前一次到料之後,在下一次料尚未抵達之前,我們手上的料用光了,缺貨就這樣發生了。有問題嗎?」
「沒有!」
「一開始我們手上會準備有一定的庫存量,姑且稱為初始庫存量,隨著時間慢慢消耗手上的物料,到了某個我們定義的最低庫存水位時,這一點稱之為再訂購點,此時我們就會發出一張訂購單給供應商,供應商生產期間,手上的料持續消耗,在還沒用光手上的物料之前,供應商來料補充快耗盡的存貨。」
林老師觀察柯總沒有疑問後,繼續說明:
「從圖上,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把補貨時間區分為二段,第一段是我們下訂單所需要的時間,第二段是供應商所需要的時間。有沒有問題?」
「沒有!」柯總答。
「當還在補貨期間,突然市場的變化,物料消耗量超出想像,手上存貨用光,供應商的貨卻還沒到,缺貨就這樣發生了。理解嗎?」林老師停頓讓柯總吸收。
「理解!」
「根據這張圖解,告訴我,缺貨發生的根源是什麼?」林老師問。
「我們把補貨的時間給浪費掉了!」
「正確!那一段的時間浪費掉了?」
「下訂單所需要的時間!」
「你真的好棒!」林老師真心佩服柯總的吸收能力,果然有兩下子。
六、終於有方法了
「怎麼做才能把浪費的時間給撿回來呢?」林老師問。
「早一點下單就可以減少整個補貨時間的浪費。」
「太棒了!如果不要浪費任何一分一秒的下訂單所需要的時間,你要怎麼做?」
「材料一被消耗,即刻下單,半秒都不耽擱,這樣下訂單所需要的時間等於零,最省時間,完全不浪費!」柯總非常努力地吸收、理解其中隱藏的道理。
「所以要解決缺料的問題,第一步,要採取什麼行動呢?」林老師準備彙整結論。
「縮短下訂單的時間。」柯總答。
「以前是等到最低庫存水位時才下訂單,現在你要如何縮短下訂單的時間?」林老師問。
「每一次都提早下單。」
「如何保證每一次都提早的剛剛好?」
「……………」柯總沒有答案。
「簡單做法:時間一到就下訂購單。例如:每週一固定下訂單,到了週一,就下訂購單給供應商。」老師補充說明。
「了解了!」柯總明白了。
「以往到了最低水位,也就是〝數量一到〞就下訂購單,現在要改成〝時間一到〞就下訂購單,以往以〝數量〞啟動再訂購點,新方式要以〝時間〞啟動再訂購點。這是二種完全不同概念下的產物。〝管制時間〞而非管制數量才是面對現今數位科技、快速變化的市場關鍵因素。清楚嗎?」林老師說明完第一個主要行動方案。
「清楚了!」
「另外一個問題,你要如何決定訂單的採購量呢?」林老師準備帶出第二個關鍵因素。
「…………(疑惑!)」柯總被考倒了。
「用掉多少,補多少。」林老師提示。
「…………(更疑惑了!)」
「上一次下訂單到這次下訂單的期間,被消耗掉的數量就是你這次要採購的數量。簡單地說:用掉多少,補多少。有任何疑問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為什麼要用掉多少,補多少?這樣的做法,有什麼作用嗎?」
「由於這些都是供應商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交貨的物料,如果能夠及時反應市場的實際需求,對我們在掌控物料庫存的適當水位非常有幫助,因此才藉著高頻率地下單,而且每一次都以實際耗用量回應市場實際需求,沒有一絲個人主觀的猜測。可以接受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可以!」柯總很慶幸學到了一套提升營收獲利績效的方法,雖然與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。
「好,那麼請你對缺料問題的解決方案做個結論吧!」
柯總沉默、思考幾分鐘後,說:
「缺料的根源來自補貨時間的浪費,所以要採取的
第一個行動是:縮短及固定下訂單的時間。
要改變的觀念是:取消〝數量〞啟動再訂購點,改變成〝時間〞啟動再訂購點。
第二個行動是:下訂單的數量等於上一期耗用的數量。
要改變的觀念是:改〝推貨〞變為〝補貨〞的方式,即用掉多少,補多少。
」
「整理得太好了!你就朝這二個行動前進吧!期間還會有一些細節問題產生,例如適當的初始庫存量的訂定等,隨時提出來,我們可以一起研討、學習!由於這二項的改變都不需要花錢或投資任何的系統及設備,只是主事者觀念的改變而已,然而要改變人們根深蒂固、存在於內心深沉的觀念才是最困難的。我預測你將遇到前所未有的障礙,一定要堅持下去!」林老師結束了與柯總的會談。
於新竹科學園區
02/12/2015
後記 :
本文是作者工廠補習班一系列管理短篇文章之第八篇,闡述有些公司需要長交期的原物料來製造生產產品,而其營收獲利是否出色往往與『缺料』有極大的相關,經營者以為多備庫存可以解決『缺料』的問題,或以客戶不準的市場預估來化解自己經營績效的不佳,二者都不是化解問題的方法。本文以庫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出發,分析『缺料』發生的根源,並發展出二個必要的行動。讀者所在公司若有相同症狀:因長久以來解決不了、進而習以為常的『缺料』問題,期望能經由內容獲得啟發、改善。
作者以研讀TOC『醒悟』一書所獲得的知識與技巧,以及在公司內部提出實務應用的過程,將二者編寫入本文之中,內容虛實並存,理論與實務並用,一方面檢視自己學習的完整性,同時分享經驗給TOC同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