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當TOC遇到TPS
言談之間,蔡顧突然有感而發,說:
「過去,差不多有十五年左右,我在任職的工廠學習並實踐TPS的改善活動,後來投身管理顧問毫無保留地傳授TPS經驗給其他企業,導入過程辛苦不說,成效也無法達到預期,直到最近二年接觸了TOC,也試著實際應用在工廠輔導上,我發覺TOC用起來確實比較簡單,而且好用。」
「哦~感覺你曾經非常推崇TPS,什麼原因讓你對TPS感到失望了呢?」林老師反問。
「因為接受我輔導多是"很亂"的工廠,管理者以及現場人員的水平都不高,實在沒有落實TPS的能力,必須先以5S活動先切入很長一段時間,或許也是我輔導的功力不足,無法很快做出成績證明TPS的有效性吧!」蔡顧無奈地回答。
「既然對方的管理團隊的水平不高,你又做不出效果,那麼工廠老闆會不會等不及了,怪你推動TPS不力,成效不彰,然後要求你中途解除合作關係呢?」林老師平靜地問。
「不但會,而且發生了很多次呢!後來我參加幾場TOC的研討會,學習並應用TOC的"瓶頸管理"在後續的工廠輔導之後,由於短時間就有不錯的成效,工廠老闆們感覺都還算滿意的。」蔡顧笑著答。
「所以你認為推動TOC比較容易而且效果比較快?」林老師反問。
「是的!」蔡顧堅定地回答。
「真的是這樣嗎?先讓我來驗證你對TPS與TOC二者的認知程度吧!」林老師嚴肅地提出質疑。
此時,蔡顧非常緊張地反問林老師:
「如果我對TPS與TOC的認知不足的話,那麼我就不應該有"推動TOC比推動TPS來得容易”的結論,對嗎?」
「沒錯!」林老師答。
二、TPS的成效非常卓越啊!
「你來說明一下這間工廠目前的樣態!」林老師拿出一張白紙,畫了一張工廠的設備佈置圖(如下圖),然後問蔡顧。
「這一間工廠我猜想它可能以精密機械加工為主,由左到右雖然只畫出4道加工製程,我想後製程應該還有第5、6…..道,更多製程才對!」蔡顧專注看圖片刻之後,緩緩地回答。
「這樣的假設可以成立!」林老師答完並等候蔡顧繼續說明。
「第1道製程的時間最長,有5部機台之多,只安排3人負責操作5部機台,顯見機械自動加工時間遠比人工作業時間長,人員應該除了"上下料"的動作之外,或許要做上料前的準備工作,以及機器加工結束後、下料前的尺寸檢驗作業吧!推測其他製程也是如此,除了第2製程的一人一機比較特殊之外。」蔡顧經驗豐富,很有自信地述說。
「合理的推測!」林老師答。
「第1、2道製程由班長一負責,另外第二位班長則管理第3、4道製程。」蔡顧繼續說明。
「是的!接下來我們不談TPS有關"造車造人”以及"企業文化改造"的議題,僅僅就"製造現場"實際的樣態是否會改變來討論,可以嗎?」林老師約束考題的範圍。
「可以試試看!」蔡顧回答。
「如果你是TPS顧問,為了提升工廠的績效表現,你會期待被輔導工廠的製造現場必須做出什麼樣的改變才有希望?」林老師提出第一個問題。
「應該要設置一條示範線,而且一定要是"U型線"才可以!」蔡顧毫不考慮即刻回答。
「可以畫出這條線的樣子嗎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………….可以!………..」蔡顧花了五分鐘,畫了以下示範線的圖。
「合理的機台佈置,很不錯!那麼你為了這條線的設置,事前必須準備那些事項呢?」林老師觀察完之後,問。
「我必須協助工廠決定那些產品種類應該在示範線生產?選定那幾台的設備?何時搬動才不會影響出貨?人員如何配置?」蔡顧緩緩地回答。
「完成這些事項有困難嗎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理想的狀況沒有困難,只要資源充沛,工廠老闆有魄力又敢花大錢,也願意親自督陣的話,沒什麼困難!」蔡顧不情願地回答。
「而實際狀況呢?」林老師問。
「通常工廠老闆嘴上說"全力支持顧問"。可是部屬的能力有限,靠我有限的實務經驗來指導他們之後,他們常常回報給老闆"負面"訊息,搞得老闆擔心害怕花錢之後,推動TPS失敗收場的消息曝光,傳到業界是非常丟臉的一件事,所以許多的改善措施經常是退縮不前,每一件事項的執行往往打了折扣,光一條示範線的設置就得拖延一段很長的時間了。」蔡顧苦笑回答。
「那麼在準備U型示範線之前的這一段時間,你還能做什麼事嗎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可以的,我把所有單位的幹部集中在教室,讓各單位提出自己部門遇到的問題,尤其針對有關出貨以及生產的品質不良、斷線或停機時間過長、出貨延誤以及生產排程變更等問題做檢討,通常一個問題都要有二個以上的部門共同解決,總之我會塑造一個"可以暴露問題"的企業文化,全公司上下一心一起面對問題!」蔡顧一邊回答一邊回想當年,一群人面對超過100項以上的問題清單逐一討論的情景,每一項問題都被嚴肅地看待,這就是TPS面對問題應有的態度。
「很好啊!除了挖掘與檢討各種問題之外,還有做什麼事嗎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有啊~每次輔導就舉辦一堂TPS培訓課程,不瞞林老師,我手上至少有12種以上的TPS相關課程講義,被輔導工廠如果沒有實際的進度可以展示,我就拿課程來應付啦!」蔡顧想起當年如何整理網路上一些專家學者的著作內容,投入無比的精力彙整內容然後轉化成自己的專業課程,不禁微笑著回答。
「了解!好不容易等到示範線開始生產了,除了以上二件事之外,你還需要增加輔導內容嗎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當然要啊~接下來才是我個人TPS的真功夫了,為了達成"少人化"的生產線,我指導現場主管如何在"走動作業"之下,充分利用"人的作業時間",幫他們發明簡易而且防呆的治夾具,讓人的作業變簡單,減輕人的負荷,重排人員作業內容,提高作業平衡度,進而減少整條線的作業人員數。」蔡顧很得意地回答。
「哇~那麼你不就十八般武藝全部都要會,太強了吧!?」林老師笑著反問。
「是啊~我把知道的IE手法,還有一些機械自動化的技術、知識幾乎全都用上了。」蔡顧也笑著地回答。
「我相信你這麼用心,這時候的示範線應該達成應有的效果吧!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沒錯!改善的效果還真的不錯,不過我技術再強也強不過實際在現場的技術專家,我的意見總被"挑戰",那些號稱現場的技術專家平常都不講話,等我提出新的做法之後就開始說三道四、想要改這兒改那兒,有時真想對這些"只會損人"的專家們發脾氣了。」蔡顧語帶抱怨地回答。
「了解你的處境,無論如何,你的U型示範線所帶來的成效一定是令人感到驚艷,對吧?」林老師再一次稱許蔡顧。
「沒錯!U型示範線最厲害之處是縮短生產前置時間超過百倍,現場的在製品相較於以往更是天差地遠。」蔡顧驕傲地回答。
「既然TPS的改善效果如此卓著,理應持續以TPS方式輔導工廠即可,何必另覓TOC之改善"藥方"呢?」林老師再一次提出質疑。
「……………….」蔡顧不知如何回答,心裡想著"這種不計代價全力推動TPS的工廠老闆,可遇不可求啊!移動精密加工設備,重新架設對老闆的衝擊之大,首先得承認他自己過去的無知,再來承擔未來的成敗,而成功與否端看我這位外來顧問的指導是否有成效。"
(註、有關U型線及其配料系統之內容,詳載於"看『目標』學工廠管理,不能沒道理!"之第三~八篇)
三、TOC的成效不如TPS
林老師久久等不到蔡顧的回答,於是說:
「考完TPS對現場樣態的改變,接著考考TOC吧!一樣僅就"製造現場"是否改變來討論,可以嗎?」林老師拿出先前展示之工廠佈置圖(如下圖),再次約束TOC考題的範圍。
「當然可以了!」蔡顧這次信心十足,已經準備好迎接TOC的考題。
「與剛剛同樣的工廠,你換個角色改成TOC顧問,被輔導工廠的製造現場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呢?」林老師提出第一個問題。
「首先,可以的話,我會要求工廠老闆直接實施DBR的生產排程方式。」蔡顧連佈置圖都沒畫就迅速地答。
「假設真的順利導入DBR限制投單方式,製造現場的設備佈置真的不需要配合做任何的改變嗎?」林老師再次嚴肅地問。
「不需要的。」蔡顧仍然沒拿起筆來畫。
「那麼你如何指導生產幹部應用TOC的理念來管理現場呢?」林老師問。
「很簡單,指出他們現場的瓶頸製程,然後帶著他們解決瓶頸的問題,提高瓶頸的產能。」蔡顧回答。
「以這間加工廠為例,瓶頸在那裡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八九不離十是在第三個製程的紅色機台。」蔡顧檢視佈置圖一會兒,拿起筆指出瓶頸製程(如下圖),然後回答。
「同意瓶頸在第三製程,相信你已經有許多加工廠的輔導經驗,這間加工廠瓶頸製程所面臨的問題應該難不倒你,對吧?」林老師問。
「不難,多數加工廠面臨的問題幾乎是一樣的。」蔡顧依舊很有自信地回答。
「此刻針對瓶頸製程,你和現場幹部們會提出那些的改善措施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根據我的經驗,這群現場的技術專家還真不是蓋的,提出上下料所需工具的自動化,而且改變原有加工手法來縮短機台的加工時間,品管人員也會檢討部分量測尺寸的必要性,減少量測位置,減少檢驗時間的浪費。」蔡顧回答。
「不錯,非常不簡單的技術改善!還有嗎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有!我都要求他們先做數據的收集,廠內有IE工程師的話,那麼"人機動作"的時間分析就非常完整,接著重排人員作業的動線,縮短走動距離,減少搬運或無附加價值的動作浪費時間等等……。」蔡顧很熟練地回答。
「設備機台不會停機嗎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會的,經常故障的機台平時的預防保養作業必須做好,甚至會推動TPM的專案活動,另外如何快速更換機種也會被我拿出來討論、改進的!」蔡顧回答。
「看來你已經將以往十年以上TPS的輔導經驗融合在TOC的輔導當中了,了不起!」林老師語氣微帶稱讚說。
「沒有那麼了不起啦~只是沒有浪費以往TPS所學!而且只專注在瓶頸一個製程容易多了,將工廠的問題侷限在第三個製程,也就是瓶頸製程,所有人集中精力在同一個地方,很快就展開行動,成效很快就顯現出來了!」蔡顧語帶謙虛、面露驕傲地回答。
「真的夠快了嗎?」林老師強烈質疑地反問。
「………,是的…….很快就產生效果了………….」蔡顧面對林老師的質疑有點兒膽怯地回答。
「了解!因為你已經將TPS手法經驗應用在TOC強調的瓶頸上,所以這間虛擬的工廠必定能快速地獲得改善,可以說明績效改善的成果嗎?」林老師又繼續問。
「可以,生產前置時間雖然達不到TPS的成績,但縮短15%也不是難事,至於瓶頸製程的產能絕對可以增加15%以上,在製品庫存會因執行DBR而降低30%以上。」蔡顧恢復信心地回答。
「我相信!」林老師肯定地回答。
四、"全力配合"的道理其實不簡單
「如何證明你是按照"TOC的方式"進行輔導的呢?」林老師提出TOC基本觀念的疑惑。
「就是TOC聚焦的五大步驟啊!」蔡顧毫無窒礙地順口回答。
「很好!」林老師一邊說一邊打開電腦展示以下的投影片。
「TOC學習者人人皆能朗朗上口。」蔡顧補充說明。
「是的!那麼你認為TOC聚焦五大步驟之中,那一個步驟超脫一般人的想法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第三步驟"全力配合",因為必須打破部門藩籬才能做到。」蔡顧回答。
「剛剛你在虛擬加工廠所提出的一些改善措施,是否應用了第三步驟呢?」林老師提出疑問。
「有啊~而且用得很徹底!幾乎所有非生產部門的同仁都加入對瓶頸製程的問題解決,例如設備工程部必須重新研究加工的路徑或方法,IE人員分析人機作業時間的最佳組合,後勤支援部門生管人員對工單的限制投單,還有設備維修部門強化預防保養的內容,完全打破了所有部門之間的藩籬。」蔡顧很有把握地回答。
「你的意思是說這些部門為了"全力配合"瓶頸第三製程,因此改變了平常做事的方法或者內容,是嗎?」林老師提出疑問。
「………其實沒有改變,他們跟平常一樣都是日常作業,都是自己份內按規定會做的內容………除了生管人員採用不同於以往的DBR做法之外。」蔡顧一邊思考一邊回答。
「看來只有生管人員改變原有習慣性的做法,其他部門根本不需要改變,強迫自己"全力配合"喔~,理解"全力配合"的意義嗎?」林老師緩緩地解說疑惑。
「所以生管人員過去只要有訂單就拼命下工單,執行DBR限制投單之後,反而必須壓抑投單的慾望,生管人員這樣"心不甘情不願"地遵守新規定,才稱得上"全力配合"嗎?」蔡顧的回答語氣仍有極大疑惑。
「哈~一針見血,切中要害!」林老師笑著答。
「……..所以設備工程部的上下料自動化、改善設備加工方法,IE人員人機分析與重排作業,或者維修部門加強預防保養根本算不上TOC聚焦五步驟之第三步"全力配合"了嗎?」蔡顧繼續問。
「非常正確!而且你既然沒執行第三步驟"全力配合"的事實,那麼也就沒有執行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的痕跡了!」林老師又點出蔡顧的輔導漏洞。
「我不就做白工了……..上下料自動化、改善加工方法,IE的分析與重排,以及加強預防保養根等措施完全沒有用處了,不是嗎?」聽完解說之後,蔡顧非常沮喪地說。
「還是有幫助的啦~你執行的是第四步驟"提升瓶頸"的內容喔!」林老師安撫蔡顧受傷的心靈說。
「唉~結論就是我根本沒有遵守TOC五大步驟的優先順序,從第一步驟直接跳躍到第四步驟!為什麼我一直都沒有自覺呢?」蔡顧嘆氣且很自責地反問。
此時,林老師細細品嘗一口咖啡,準備揭開TOC初學者,以及精通生產技術的高手們最難突破心防的一顆"石頭",而這顆石頭牽涉到人們內心深處"重大的思維模式轉移",他望著蔡顧說:
「問題出在:你誤解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的涵義了!」
「怎麼可能會誤解?」蔡顧打死都不相信。
林老師回顧自己學習與實踐TOC二十年期間,真正體認"TOC聚焦五大步驟"是一項"重大的思維模式轉移",竟是在三、四年前"幡然醒悟"的某一刻!而那一刻的醞釀期已經累積超過十五年對高德拉特博士的無限崇敬。
五、"充分利用瓶頸"的撥雲見日
「重新回到第一步驟,瓶頸是什麼?」林老師提問並再次回到虛擬工廠佈置圖。
「第三製程。」蔡顧迅速回答。
「第三製程的什麼地方是瓶頸?"」林老師強調問題的關鍵。
「…………..(沉默)…..」蔡顧心中沒有答案。
「第三製程的瓶頸不就是人、機、料三者的其中一項嗎?」林老師提示答案的方向。
「………沒錯,…..是"機"!」蔡顧聽懂提示,笑著答。
「所以接下來進行TOC聚焦五步驟的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,你將如何充分利用"機"的產能呢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減少停機的時間!」蔡顧答。
「減少停機的時間是一般人的想法,TOC所定義的"充分利用"截然不同:不要浪費可以使用的工作時間!」林老師說。
「不是很清楚二者的差異!」蔡顧問。
「一般人認為縮短每一個產品的機器加工時間,不但減少停機的時間,也提升機台的生產效率,每日產能也提升了,對嗎?」林老師反問。
「沒有錯啊!而且改善之後的績效非常驚人,每一個產品加工時間縮短,產能增加,生產效率提升,該製程的單位製造成本也跟著降低,工廠的財務長一定高興得手舞足蹈,這不是很棒嗎?」蔡顧笑著回答。
「可惜TOC對"不要浪費可以使用的工作時間"的思維不是如此,舉例,TOC要求瓶頸的"用餐時間"不能被浪費,"用餐時間"瓶頸也應該持續生產!可以理解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這個例子很容易理解啊!沒啥困難,『目標』書中也把羅哥的相同措施寫得很清楚的。」顯然蔡顧熟讀『目標』內容,回答無礙。
「"理解"是一回事,"執行"卻又是另一回事了!」林老師笑著回答。
「………….」蔡顧感覺莫名其妙,沉默不語。
「你認為"縮短機器加工時間"與"用餐時間不能被浪費"二者比較,何者容易實施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"用餐時間不能被浪費"!」蔡顧回答。
「是嗎?你輔導的工廠執行"用餐時間不停機"的比例有多高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嗯~老實說,輔導一開始反對聲浪非常高,理由很多,總之很難推動,為了能繼續現場的改善活動,也就不阻止他們應用專業技術去縮短機器加工時間了,不過最遲三個月之後,都會做到用餐時間不停機的。」蔡顧一邊整理過去TOC輔導的經驗,一邊回答。
「"用餐時間不停機"竟然需要花三個月才完成?結果"縮短機器加工時間"花了多久時間就有成效出來?」林老師問。
「僅僅不到二個月就將機器加工時間縮短了!而且大家對這些技術單位人員的績效表現都予以肯定呢!」蔡顧答。
「所以你的輔導經驗應該是"縮短機器加工時間"必較容易,而且成效較快喔!」林老師糾正蔡顧原先的說法。
「是的,我錯了!"用餐時間不能被浪費"的確比較不容易執行。」蔡顧承認錯誤。。
「好不容易過了三個月把"用餐時間不停機"做到位之後,績效如何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也很棒啊!把用餐時間拿來加工生產,因此每日產出增加了,營業額提高了,而且沒有招募額外的人力,獲利鐵定也更好了。」蔡顧語帶喜悅地回答。
「是嗎?可惜來支援瓶頸的二位作業人員的熟練度畢竟差一些,支援期間的產出量低於標準產量,財務稽核人員天天來找碴,質疑班長的管理能力,因為每天結算第三製程的生產效率變差了,加工的單位成本提高,每一張訂單毛利因此降低了!」林老師解說員來TOC的措施,竟然對效率與傳統財務指標帶來負面的影響。
「那不就更難實現"用餐時間不停機"的措施了嗎?」蔡顧驚訝地回答。
「沒錯!現在知道"用餐時間不停機"與"縮短機器加工時間"何者不易執行嗎?」林老師同樣問題重複問一次。
「出乎人意料之外,竟然是"用餐時間不停機"!」蔡顧回答。
「不意外啊~人性都是挑容易的事來做的,如同你的首選措施"縮短機器加工時間",容易做而且很快有效果,不是嗎?」林老師笑著反問。
「說得也是!」蔡顧也笑著回答。
「然而"縮短機器加工時間"卻是聚焦五步驟的第四步驟"提升",回顧過去TOC的輔導當中,你曾經將第四步驟冒充成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來輔導嗎?」林老師很嚴肅地反問。
「………….」蔡顧面露微笑,內心早有答案:經常冒充!專業顧問順著大家習慣的第四步驟"提升"來做事,彼此超級對味的,輔導過程阻礙不但減少,也輕鬆多了。
六、"充分利用"對了,才有"全力配合"
「假設這間加工廠的瓶頸果真是第三製程,它的產出量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,那麼根據TOC聚焦五步驟之第二步驟,你應該採取那些符合"充分利用"的措施呢?」林老師再次攤開工廠佈置圖(如下),從實務應用的角度引導蔡顧學習。
「"用餐時間不能被浪費"!」蔡顧現學現賣迅速回答。
「怎麼做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多派二個作業人員輪流吃飯,用餐時間仍然保持瓶頸機台不停。」蔡顧回答。
「多的二個人從那裡派過來!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應該會從第一、二製程的非瓶頸派二人過來,第四製程只有一人很難調動。」蔡顧回答。
「不錯的推論!所以第一、二製程的班長願意讓二人停止生產,提前去用餐,用完餐再去支援不是自己管轄的瓶頸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鐵定願意的,因為所有幹部都已經上完震撼教育課程,必須破除"個人效率的迷失"。」蔡顧答得很順,畢竟才剛擔任助教協助林老師完成『目標』的震撼課程。
「可惜班長一(非瓶頸)竟然要求班長二(瓶頸)必須填具"人員借出借入"的申請單,填好之後,要給課長、經理以及廠長核准才會執行,因為公司買了一套先進的製造執行系統(MES),生產數據包含投入工時、異常工時、不良品以及產出的數據,而且必須非常精準,如此財務單位才能正確地計算出每一筆訂單的成本,才能衡量業務人員與客戶所貢獻的營收利潤。這種情況之下,你覺得這二位班長有辦法落實"用餐時間不能被浪費"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很難!申請單的流程不但冗長,而且一定會上司拷問刁難,為了自己的前途,經歷一、二次痛苦送單流程之後,應該就會無疾而終了吧!」蔡顧回答。
「同意!除此之外,派來支援的二人必須具備什麼條件?」林老師問。
「技能認證!不然會生產出一堆不良品。」蔡顧答。
「你覺得非瓶頸會嚴格遵守這項規則嗎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無法保證,人不為己天誅地滅,"一流高手"當然留在身邊,外借都是"二把手",況且實務上,大部份工廠的技能認證系統都不夠扎實!」蔡顧回答。
「再者,如果工廠每月都核發個人的效率獎金,不巧派來的二人達不到標準產量,被扣了獎金,你覺得下次非瓶頸的班長會積極配合"瓶頸用餐時間不能被浪費"的措施嗎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不可能!」蔡顧回答。
「沒錯!不要認為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很簡單,身為TOC輔導顧問進行第二步驟的時候,如果感覺一切都很平順、暢行無阻的話,表示你早已經帶領所有人跳至第四步驟"提升"而不自覺了。」林老師平靜地說。
「真的是這樣嗎?」蔡顧以充滿懷疑的口氣回答。
「就是這樣!當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正確了,才有機會面臨第三步驟"全力配合"的困境,你能夠想像出所面臨困境的情景嗎?」林老師繼續提問。
「多數非瓶頸"不甘願"全力配合瓶頸的決定嗎?甚至要"違反公司政策"無法全力配合嗎?」蔡顧不太肯定的反問。
「是的!除非………..?」林老師等候蔡顧的回應。
「除非利用上司的權力來壓制那些"不甘願"的幹部,或者取消某些公司政策。」蔡顧以過往輔導的經驗回答。
「最好的方式………..?」林老師再次等候蔡顧的回應。
「…………….」蔡顧沒有答案。
「最好的方式是改變根深蒂固的錯誤思維,讓非瓶頸自然"心甘情願"地全力配合瓶頸了。」林老師重申觀念與思維的改變才是聚焦五大步驟的精髓。
七、第二步驟以及第三步驟的思維模式改變
「可以再舉例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不同於一般人的思考嗎?」蔡顧希望打開更廣的視野。
「除了"用餐時間不能被浪費"的措施之外,還有其他符合"充分利用"的措施嗎?」林老師又攤開工廠佈置圖(如下),並反問。
「平時有可能設備壞了,前製程的來料不及,換機種或換模、人員請假沒人頂替………我可以…...」蔡顧說到一半被打斷,林老師說:
「如果這幾個問題都幫你解決了,設備不會出問題,前製程有充分的來料,換線時間極短,人員不會請假,處在如此正常的情況之下,機台僅僅剩下【上下料】以及【尺寸加工】的二項作業,一天下來,你還能發現機台"停機"的現象嗎?」
「…………………」蔡顧思考片刻仍無答案。
「你覺得二人看三機如何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……這是經過IE調研結果,絕對是目前生產效率最好的人機組合作業動線。」蔡顧已經知道問題的癥結,故意配合林老師接下來演示的不同思維。
「有沒有可能三部機台同時停機呢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機率非常小!」蔡顧答得很順。
「如果它不是瓶頸的話,我根本不屑斤斤計較這一點點的停機機率,只要是瓶頸,一分一秒、一絲一毫我也錙銖必較,你有這樣的"覺悟"嗎?」林老師在工廠佈置圖上畫了一個超大的人頭(如下圖)之後,嚴肅地質問。
「現場的班長看到三台同時停機,他會去幫忙的!」蔡顧把現場實務的幹部強辯情景表演得很貼切。
「是嗎?果真班長能夠24小時全程盯在瓶頸,一分一秒都不離開二名作業員的話,不需要班長幫忙,停機時間也會"莫名其妙"地降低許多,同意嗎?」林老師更實務地反問。
「完全同意!」蔡顧不否認,笑著回答。
「實務上,班長不可能全天24小時都待在那裏,有異常需要離開去處理,有會議需要離開去參加,不是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是的!」蔡顧仍不否認。
「所以在瓶頸的作業人員必須是"專職"的,如果只是"有空才來"的兼差方式,那個人就不要過來了!你有這樣的"覺悟"嗎?」林老師再次嚴肅地質問。
「現在有了!」蔡顧很認真地回答。
「改成三人看三機,也就是一人一機之後,績效如何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很好啊!停機時間減少了,產出增加了。」蔡顧回答。
「可惜某些公司要求的效率以及財務指標卻都變差了!財務長有一天來質問,第三製程的人員效率降低了30%,製造成本也升高許多,這時你準備怎麼解釋呢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………因為是瓶頸,瓶頸的每一個產出成本應該是產品售價,為了保持不停機才增加一人……..」蔡顧斷斷續續地解說。
「很難解釋吧!不要以為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很簡單,如果執行得很順暢的話,表示你又不自覺地跳至第四步驟"提升"了。惟有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所採取的行動正確了,才會面臨第三步驟"全力配合"的重重難關,TOC聚焦五步驟最具威力就在於第二與第三步驟的思維模式改變,理解了嗎?」林老師認真詢問。
「有點理解了~」蔡顧不太肯定回答。
「另外,三人三機需要增加一個人,人從那裡來?」林老師又問。
「從非瓶頸調派過來,非瓶頸同樣出現"不甘願"全力配合的處境,也唯有扭轉幹部們的思維與觀念之後,才能"心甘情願"地配合瓶頸了。」蔡顧清晰地回答。
「你懂了~」林老師稱許說。
「懂了!」蔡顧笑著回答。
「以上用餐時間持續生產,以及三人三機的二項措施,你預估可以提升多少的營業額?」林老師突然又提問。
「前者20%,後者10%少不了,總共至少提升30%的營業額!」蔡顧回答。
「光這二項措施就能夠獲得跳躍式的績效改善,需要其他技術部門或幕僚部門來協助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不需要技術,也不需要高深的知識或系統,生產部自己來就可以了!」蔡顧回答。
「那麼,這二項措施總計投資了多少錢?」林老師問。
「不用投資一毛錢!」蔡顧回答。
「果真不花一毛錢!那麼這二項措施成功的關鍵在那裡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在於TOC聚焦五大步驟的第二步驟以及第三步驟的思維模式改變!」蔡顧回答。
「沒錯!那麼,你過往的TOC輔導投入多少精力在"思維模式改變"呢?」林老師提問。
「………………….」蔡顧難以啟齒,無法回答。
「被輔導的管理團隊如果沒有改變思維模式,那麼付給你的高額顧問費…………算是白花了!」林老師說完,結束當天與蔡顧的課後檢討。
八、再一次揭開"充分利用"的面紗
數日之後的一場研討會休息時段,蔡顧拿出加工廠的佈置圖(如下)。
「上次課後檢討回去之後,我不斷嘗試找到更多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的行動措施,而且這些措施必須可以應用在任何製造業的輔導案,必須能夠放諸四海皆準的措施。」蔡顧觀察到林老師讚許的眼神,繼續說:
「造成瓶頸無法生產的三個因素:人、機、料,其中以缺料最不可原諒,因此我們可以在瓶頸之前規畫一塊"緩衝區",它是置放前製程的來料,同時在瓶頸之後畫了一片"空的位置",它是專門給瓶頸加工完成品的暫放區。」
「如何證明它是屬於第二步驟"充分利用"的有效措施?」林老師提問。
「這就要看非瓶頸站的"全力配合"樣態是否符合"思維模式改變"了?」蔡顧微笑回答。
「說說看!」林老師說。
「"緩衝區"決定了瓶頸之前所有製程的生產步調,"緩衝區"如果已經推滿了,前製程就可以停止生產了,如果緩衝區已經所剩無幾,那麼前製程必須拚死命也要加速生產補充,相較於以往放任各個製程主宰生產速度,差異很大。」蔡顧說明。
「不錯!非瓶頸的生產速度被瓶頸主宰了,一定很"不甘願"地配合,設置"緩衝區"的確是有效的措施。另外一個問題,非瓶頸的"生產優先順序"怎麼決定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只要在瓶頸製程張貼一張"生產排程表",嚴格要求前製程(非瓶頸)按照排程表上的順序補充來料!」蔡顧答得很順。
「很好!另外瓶頸之後的"空的位置",非瓶頸又如何"全力配合"呢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瓶頸之後的所有非瓶頸製程的生產步調只有二個字:趕快!趕快清空瓶頸所生產出來的產品,一旦"空的位置"已經空無一物,停下休息也無妨!」蔡顧說明。
「非常好!符合放諸四海皆準的有效行動措施,也不必花費任何一毛錢的措施,但是必須拋棄傳統的觀念!」林老師說。
「是的!未來我在TOC輔導初期,將投入更多精力在"思維模式改變"上,或許目前的TOC功力不足以影響企業所有高階、中階或是基層管理者,不論如何,我都會勇敢遵循合乎高博士"聚焦五大步驟"的思維模式前進!」蔡顧為自己加油打氣。
九、TOC的威力
「你我二人遵循TOC聚焦五大步驟帶領虛擬加工廠推動:1. 用餐時間持續生產 2. 二人三機改成三人三機 3. 設立緩衝區以及空的位置,先不考慮DBR的實施,畢竟不是每個企業都具有實施DBR的條件,你覺得這間工廠僅僅實現這三項行動措施,能夠達成的績效如何?」林老師提問。
「提升30%以上的營收及利潤應該沒問題!」蔡顧很肯定地回答。
「重點來了,達成這樣的績效需要花費多少時間?」林老師提問。
「我知道達成這樣的績效根本不需要花費一毛錢,至於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達成呢……………」蔡顧思考中。
「『目標』書中羅哥花了多久時間轉虧為盈?」林老師提示。
「三個月……………」蔡顧恍然大悟。
「羅哥是"轉虧為盈"花三個月喔~它的工廠麼時候就已經提升30%的營收以及利潤呢?」林老師當頭棒喝再次提示。
「第一個月!第一個月!」蔡顧興奮地連說二次"第一個月"。
「是的!當羅哥的管理團隊"改變思維模式"的那一刻開始,剛剛的三個行動措施就毫無滯礙地啟動了,遇到基層作業人員違反聚焦五大步驟的第三步驟,羅哥立即對日夜班召開員工大會,為的就是改變所有人具備第三步驟"全力配合"的"思維模式",提升30%的營收利潤就從"思維模式改變"開始!」林老師平靜地說明。
「直到此刻,我終於懂了!即使DBR慢一點執行,光執行這三項行動措施,不對,應該只要改變管理團隊的"思維模式",一個月之內就能夠輕易地達成跳躍式的績效成長!」蔡顧略有覺悟地回應。
「雖說如此,多數精於TPS的顧問老師即使接觸過TOC『目標』或者研討會的洗禮,仍然無法理解高德拉特博士的聚焦五大步驟為什麼牽涉到"思維模式的改變"。許多人一直認為聚焦五大步驟只是"工具手法",認為它也也不過就是另一套"福特8D"或是"戴明PDCA循環”而已,這些人與高德拉特博士的思維愈離愈遠而不自知………..」林老師感嘆地說。
蔡顧聽完靜靜地思索片刻,心中不免疑惑,如果沒有今日的研討過程,我是否與林老師一樣必須花費超過15年才能理解高博士"TOC聚焦五大步驟"的思維模式呢?
於桃園家中
04/05/2020
後記 :
本文作者以一間虛擬的加工廠為例子,文中從TPS以及TOC二者的立場切入實務的輔導,以探討"TOC聚焦五大步驟"為主軸,提供實例來引導眾多TOC學習者進入高德拉特博士異於常人的思維世界。
TOC易懂難精,看完本文,不妨再重讀『目標』一次,這一次認真讀出書中羅哥與其管理團隊"思維模式改變"的過程,每重讀一遍,總會有新的感受,表示您又進步了!
另一個方便閱讀的網頁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