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主管的好意,部屬收到了嗎?
新任柯廠長經由二個月與現場幹部的例行朝會中,逐漸熟悉整體的運作,今日為了激勵部屬,於是柯廠長在會議結束前說:
「大家處在現今知識爆炸的時代,必須不斷充實、精進自己,網路那麼發達,你們可以每二週讀一本書,然後聚集在一起,彼此分享心得,共同學習一些新的管理知識與技巧,將所學應用到工作上,提升效率,對公司一定有助益。」
「好的!我們會的!」部屬回答。
果真未來的幾個月,大夥兒如火如荼地舉辦讀書會,每二週分享一本新書,並每次指派一位主要導讀者兼讀書會主持人。
「現在誰能夠分享他的讀書心得給大家?」主持人鼓勵能主動分享的成員。
或許工廠出身的人比較拘謹,也可能自己是被強迫參加,比較無意願搶頭香,會場當中,你看著我、我看著你,大家都在等待第一個自告奮勇者起立發表。終於有一個人舉手了:
「大家好!這本書的內容有三個重點,第一是……………。」這位成員發表完後,鬆了一口氣,其實,他昨天早上才開始讀,無法讀很細,只能把書目錄的重點內容都點到為止而已,先搶先贏,先報告完就沒有負擔了。
「講得非常好!其他人還有補充嗎?」主持人看著其他頭低低的人問。
「我覺得剛剛他講得很好,尤其他所說的書中第二章部份,更可以做為我們管理上的參考…………。」第二位成員很順暢地分享完畢。其實,他也是昨天才瀏覽一遍書的內容,根本不熟,剛剛只是把第一位分享者的某一個重點,剛好他自己也有印象的地方,再重新包裝,然後說出來而已,他知道中國人鄉愿,不會傷人自尊,當場拆穿他的伎倆的。
「太棒了!換誰?」總算其他人比較能勇敢抬頭了,主持人要的就是熱絡的場面,雖然前面這二人有點兒在打混,為了維持讀書會的好的氛圍,只能睜一支眼、閉一支眼,況且我身為主持人也只讀了二遍,沒有多大把握抓到書的重點呢!
這樣的情景每二週重覆上演一次,只是台上的主角-主持人兼導讀者換人扮演而已。
「好,時間也差不多了,最後,我把大家的分享做個複習,喚起各位的記憶換。本次這本書主要闡述的內容有……………,以上,請問大家有什麼要補充的地方嗎?…….沒有的話,今天就到此為止。我們來遴選下回的主持人………」主持人做了結語,並選出下次讀書會的主持人。
柯廠長一次心血來潮旁聽了部屬的讀書會分享過程,會後他審視自己要求部屬讀書的初衷:
「我是希望部屬能夠從讀書中獲得知識,從知識中獲得成長,所謂的成長是對他的工作有幫助,只要他的工作效率能提高,對部門也有幫助,對部門有幫助對公司就有幫助。可是從部屬讀書的分享過程,卻看不到每一個人有多少的收穫,甚至多數人只是在虛應故事而已。」
柯廠長回想過去曾經參加管理顧問公司舉辦的讀書會,過程中所獲得知識及經驗,往往超出自己預期,而且也能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上,為何管理顧問可以做得好,在我部屬所主導之讀書會的結果卻是一蹋糊塗?想不透、猜不準!
二、讀書會的目標是『收斂』或『發散』?
「林老師,請問要如何辦好讀書會呢?」柯廠長在參加外訓的場合,問林老師。
「你有什麼困擾?」林老師反問。
「我讓部屬每二週唸一本書,然後藉讀書會去分享各人的心得,彼此學習,可惜我看不到每一個人有多少的收穫,甚至多數人只是在虛應故事而已。所以想了解是否辦好讀書會,也要有技巧的。」柯廠長回答。
「了解!第一個問題,你認為看這些書的主要目的?」林老師問。
「因為我們讀的都是管理相關的書籍,學習作者在管理上的知識、經驗是我們主要目的。」柯廠長回答。
「你認為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,是不是很用心在寫?這些內容是否被作者實際驗證過呢?作者從無到實際驗證出書的內容所花的時間,相較於寫書的時間是否超出許多?」老師問。
「那是鐵定的,作者一定經過許多年的不斷實際驗證無誤,才敢出書,內容必定費心思考、反覆修正才完成的。」
「以你的天資才能,在看完一、二遍內容之後,就能完全吸收作者這許多年管理經驗的精髓嗎?」林老師提出疑問。
「百分百是不可能,但五成絕對沒有問題。」柯廠長很有把握地說。
「這一大本二百多頁的書,你如何證明你確實吸收到了五成?誰來判定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…………?!」柯廠長無法回答,不就是自由心證、自己說了算嘛!
「如果十個人讀完書,非常熱絡地分享自己的心得,結果發現十個人各有不同的見解,你認為讀書會中,大家學習到知識了嗎?讀書會成功嗎?」
「…………?!」柯廠長沒有回答,默認這種讀書會是失敗的。
「當你們所理解的意思與作者想表達的論述,這二者的差異如果無法被判定或證明的話,舉辦讀書會就無意義了,每個人挑自己想讀的內容來唸,內容則按照自己懂的理解方式來解讀,極有可能背離作者書中所表達的意涵。同意嗎?」林老師解釋。
「同意!但是要證明這點,不就得邀請作者本人到場導讀了嗎?」
「沒錯!應該邀請作者本人親自導讀才是正軌!另外再問一個問題,果真作者親自來導讀,結束前,作者對書做總結時,你認為作者講一大堆的長篇大論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不會!總結應該非常精簡,應該只有幾條關鍵的論述而已,當年這幾條論述應該非常震撼寫書的作者才對,而且必定經過他許多年的驗證無誤才敢公開出來。」柯廠長回答。
「所以讀書會的最終目標,應朝向把作者的書中內容『收斂』成『最後的總結』,或是『發散』成『作者一行字,十種不同的感動』?」林老師問。
「收斂才對!」柯廠長回答。
「你的部屬們拼死命在『分享』,『分享』的動作是朝向『收斂』還是『發散』呢?」林老師問。
「發散!我們做錯了!」柯廠長回答。
「是的!你們一開始就走岔了,應該朝向『彙整內容』的收斂方式,而非『心得分享』的發散效果,一念之差,差之千里!」林老師做結論。
三、原書作者無法親自導讀,怎麼辦?
「你們有辦法邀請出書的作者來讀書會帶領你們導讀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可以,要花很多錢請他來!不過公司不可能花這筆錢的。」柯廠長回答。
「如果沒有作者來證明你們已經學習到書中管理知識的精髓,舉辦讀書會也無意義,所以你標榜『讀書學管理』不就此結束了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是啊!不過,我可以找不用花錢的替身啊!」柯廠長突然靈機一動。
「哦?你認為誰有資格擔任作者的替身呢?」林老師提出疑問。
「管理的專家!」柯廠長回答。
「你不就是管理的專家,你來導讀就可以啊!而且不用花錢。」
「那怎麼行?我對書中的內容也不能全懂。」柯廠長回答。
「多讀幾遍就懂,不是嗎?還是不懂的話,就讀它個幾十遍,還是沒把握,再讀幾百遍,直到有把握為止。」林老師很認真地說。
「這樣很花時間,一年也只能讀幾本書而已。」柯廠長回答。
「你的意思是-管理的書讀得愈多,學習到的管理知識及能力就愈好?」
「不是啦!將作者的意思給搞擰了,讀再多的書也是徒勞無功,另一方面,讀對了,卻沒用在實際工作上,這樣也是浪費時間。」柯廠長回答。
「很好!讀管理書,在『精』不在『多』,只要選對一本書,徹底讀通它,日常貫徹執行它,這樣就有效用了!所以如何修正你部門的讀書會方式?」林老師問。
「按照林老師的要求,挑一本與每一個人工作有關的書,比較容易,至於讓我個人來導讀的話……很難有那麼多時間……」柯廠長面有菜色。
「一旦看清讀書會應有的目標時,你就會明瞭做好讀書會的嚴謹度有多麼高,如果你無法以身作則充當導讀的任務,讀書學管理,天方夜譚!我建議還是請管理顧問公司的專家帶領你的部屬來導讀,效果最好。」林老師非常嚴肅地說明。
「我會試看看的。」柯廠長不太情願地回答。
「因為讀書會的導讀者應具有取代出書作者的實力,因此你必須具備二條件,一是非常相信或信仰作者的理念,第二是必須非常熟悉書中的論述,同時能彙整出作者的精簡論述,目前兼具二者的管理顧問公司專家不少,如果時間不充裕之下,你無法達到以上二個條件,寧願找專家來,也不要草草舉辦讀書會,知道嗎?」
「知道了。」
四、導讀者要求的境界,為什麼如此高?
「之前我在一家上市公司擔任總經理特助的工作,當時製造處與工程處所有主管手上皆配發『目標』這一本書,它號稱『廠長的聖經』,因此備受製造業所推崇,我上任之前,內部舉辦無數次也已結束了該書的讀書會,書中共有四十個章節,分配給主管,每人二章,每周輪流上台發表自己負責章節的讀書心得。你認為這麼多的主管,花了這麼多的心血與時間學習『目標』的內容,你認為效果如何?」林老師說。
「他們的讀書會方式與我進行的方式差不多,應該沒有任何成效,對嗎?」柯廠長反問。
「答對了!無成效的關鍵在那裡?」林老師問。
「沒有懂『目標』的專家來導讀!主事者沒有真正信仰『目標』的理念,只是慕名想跟隨流行而已吧!」柯廠長將自己心裡真實的想法說出來。
「你料想很準確!你已經明白其中的關鍵因素了,可期待你後續讀書會的成效一定很大。」林老師問。
「請問林老師,後來你是否重新導入『目標』的讀書會?」柯廠長想要學習實務的讀書會進行的方式。
「是的!但我使用改編自『目標』一書的四十六分鐘影片,這是為了縮短部屬們的學習時間,影片已被原書作者去蕪存菁,影片皆是作者的精闢論述內容了。」
「林老師你是如何進行第一次的讀書會呢?」柯廠長續問。
「我親自擔當導讀兼主持人,我們第一次就只有看影片,而且不是只看一次,有一半的場次都在不斷地重覆看影片,看完就點名主管,輪流述說影片劇情,直到任何人站起來講述的劇情都一模一樣,我的原則是:確保所有人的劇情理解是一致的,心中沒有共同一致的場景,後續的研討過程必然出現局外人來攪局。懂嗎?」
「懂,然後呢?」
「第一階段完成,後續的場次我就開始提出問題,每一個問題的出處,都是根據我對『目標』作者理念的理解與彙整。理解嗎?」
「不太了解,林老師可以舉實例嗎?我讀過『目標』,應該更容易聽懂林老師的解釋。」
「好!我彙整的『目標』精髓總共彙整出十三個問題,先舉第三個問題,你也試著回答看看,順便測試你是否讀通『目標』?」
「好啊!」柯廠長很興奮而且信心滿滿地回問。
「請問:影片中總共出現幾次的持續改善的循環?」林老師問。
「二次!」柯廠長很得意地回答。
「那二次?」林老師提出挑戰。
「第一次在廠內,第二次在市場的訂單。」柯廠長很快就答出來了。
「童子軍健行有沒有進行持續改善的循環?」林老師提問。
「………我忽略了!」柯廠長思考過後,恍然大悟。
「想要擔任原書作者的代言人,真的不容易,童子軍健行這一幕是作者的經典之作,導讀者必須投入超乎一般人的心力與耐力,方能讀通『目標』。可以理解為何導讀者那麼重要了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理解了!」
「現在知道如何提問問題了嗎?」林老師問。
「知道了!不過,林老師你提出問題,部屬回答,十三個問題,一次就問完了,很快就結束了,不是嗎?」
「不對!不是十三個問題,只問一次!每一個問題要問無數次!我們前後花了六周,約三十天,每天一小時的同樣問答,直到任何一個人回答十三個問題的內容都是一模一樣!」林老師回答。
「林老師你為何要求………這麼龜毛!」柯廠長開玩笑地問。
「之前我們不是得出結論嗎?讀書會的最後目標要達到『收斂』,我的標準是要求『收斂到每一個人的內容都是一致的』,每一個人都要說出來給其他人聽,我一定要聽到每一個部屬回答的內容一模一樣,這時讀書會才算大功告成,可以解散了。」林老師說明。
「這種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要經過『很多次』、『很無聊』、『不斷重覆』聽別人相同的內容嗎?而且自己也要很專注,不能說出與別人不同見解的內容,對嗎?」柯廠長覺得林老師的做法很不可思議。
「是的!如果沒有辦法保證每一人吸收的內容一模一樣,就不能進入到『實務應用』的階段,未來一旦開始應用所學的內容,總會出現協同合作的機會,若無一套共同的語言或理念來溝通,反而會造成執行上的障礙。因此,要學就要學徹底,不能有半調子或半桶水的情況發生。這是導讀者應有的堅持,不能有一絲的妥協。清楚了嗎?」林老師說明。
「清楚了!」柯廠長肯定地問。
「還有其他疑問嗎?」林老師說明。
「沒有了!可否請林老師將你主持的『目標』讀書會,最後的精髓十三個問答,提供給我,以便讓充實自己不足的部份。」柯廠長提出請求。
「好的!你可以進入以下網址網址:http://willy0936.blogspot.com/2018/06/blog-post_22.html」
「謝謝林老師。」
於新竹科學園區
03/04/2015
後記 :
本文是作者挑戰眾多管理者內心深沉的錯誤概念,本篇挑戰的是『員工看愈多的書就一定可以學更多!』,許多主管,尤其是人資主管過份強調讀書的成效,或認為讀書會一定對員工學習有幫助,殊不知主管如果沒有嚴肅看待此舉,將無助於部門績效、糊塗走一遭,反而浪費公司資源與時間而已。
作者深信任何的領域都有其應該遵守的基本法則,一般人以為只有工程研發相關才有基本規範,其實工廠管理有,供應鏈管理也有,說到『讀書學管理』當然也要有,要辦好讀書會也有其應堅持的基本法則。
作者並將其實際帶領部屬導讀『目標』的過程與原則,陳述於本文提供讀者參照學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