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

淺談『現場管理』- 管得有道理 ( 製造幹部篇 )

淺談『現場管理』- 管得有道理
-   製造經理、課長、組長、領班篇
一、淡季的氣氛
    這一季是淡季,按理工廠擁有剩餘產能,可是仍然有些訂單無法如期出貨,這個疑問長久以來困擾著需多的企業,這家公司也同樣有這樣的情況--產能再多,好像都不夠!

 在工程部的辦公室,製造部彭課長與工程部王經理正在做“議價”,因為製造部支援工程部的人員所產生之成本必須要轉嫁工程部,只見王經理正在挑戰彭課長為何這麼的樣品製作數量,竟然要發生如此多的成本,彭課長開始解釋,王經理再次挑戰……,一小時過後,王經理依然不買單,彭課長如戰敗公雞回到辦公室報告,製造部楊經理劈頭大罵:「搞什麼,這點小事都辦不好,下一次不必支援工程部了。」
 不久在另一間辦公室,製造部楊經理主持生產檢討會議。
「每一個組長對人員的掌控,必須做到很清楚,當支援到別組時一定要寫明原因,讓我簽准,再由生管排程,才能調動,每一個機種每一站都要控制成本,不能有人員超用的狀況發生,尤其對其他部門,不到非必要,禁止支援。」楊經理一再重申部門的資源絕不能浪費。
當天的日班組長請夜班組長排人預先加工某工件,得到夜班組長的回答竟然是:「老板要求成本控制,你提出先提出申請給生管排線,我才能開始動工。」協調生管之後獲得生管的回答竟然是:「你做出的產量遠低於IE的標準,為何還要生管再排生產?」日班組長愣在當場,不知如何是好?沒有這些前置加工,明天的產量絕對衝不出來的。
MIS副總辦公室。
「是、是,我們想辦法在七天內,寫好一支異常成本的管理報表,供你使用。」陳副總放下電話,滿臉愁容,接不完的Case,「實際單位成本」、「標準單位成本」、「異常成本」、「各組效率」,ERP系統已經改得愈來愈龐大,MIS內部已經沒有人有把握能在短時間內搞清楚各種資料連結,要完成各事業部所要的程式的時間愈花愈長了。
二、林副總的到來
製造林副總新到任一週,參加無數次的會議,他深深覺得,只要是跨部門議題,幾乎都難以達成共識,各部門都強調各自發生的成本及資源浪費所造成的影響,而這樣的氣氛也傳染給外包商了,他們的配合度相對地降低了,因為怕出問題而被冠上「異常成本」給扣款了。
「既然全公司都能重視成本及資源利用,為何問題仍然層出不窮?」林副總心中思考如何改變整個公司的文化,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想法。
林副總召集資材部邱經理及製造部楊經理來開會,主題是:
為何有一大堆多餘的人力設備,仍然無法滿足客戶之訂單?
經過一番解釋說明,得到的答案是:「模具不穩定」,「噴塗品質不穩」,「某一製程缺人」,「某一製程產能不足」以及「組裝治具不足」等………
同一天,林副總召集另一批人製造彭課長,現場的陳組長,吳組長來開會,主題是:
如果要做完當月訂單,應該怎麼做?
得到的答案卻是:
「夜班可以幫日班先加工組件」
「另一製程的技術現場人員可以加入這個機種製程生產」
「工程部打樣技術人員可以加入製造的某個瓶頸製程」………等。
「彭課長為何你不能自己調動製造部內部各組呢?」林副總詢問彭課長。
「經理要求各組人力調動需經過核准,可是經理每次都強烈質疑,組長何必調動人員,以IE標準人頭用人就好,問完話之後才勉強核准,所以組長們不再寫單子,不再互相調動支援,省得麻煩。」彭課長回答。
面對這樣子的回答,讓林副總更確定駕馭公司整個組織系統的問題所在,因此決心扭轉整個公司管理模式,但先得從製造面著手。

三、另類想法
林副總再次與製造楊經理及資材邱經理開會,首先提出一個問題:
公司的營業額不好,是那一個部份在決定的?
「工程開發能力不好。」製造楊經理回答。
「不對,市場訂單不夠。」資材部邱經理提出他的看法。
「我同意。」楊經理附和。
「既然訂單不夠,為何工廠沒辦法生產出來,每一製程都有多餘的人力,到底都浪費到那裡去了?誰告訴我?」林副總再次提出疑問。
「我已經要求各組組長要嚴格控管人力,不能任意費在其他地方上,這部份我可以保証絕沒有浪費的情事,即使有,也只有浪費一點點而已。」製造楊經理非常激動地回答。
「楊經理說固然沒錯,可是無預警的異常狀況一旦發生,停線再修復時,以原來的人無法提高雙倍以上的產能,快速完成移轉給下一站生產,造成訂單延遲,卻也是不爭的事實。」邱經理一邊思考一邊回答。
「難道不能讓其他組的人過來幫忙嗎?當然可以,因為可以幫助營業額的增加。」邱經理自問自答。
「可是一但投入更多工時,成本一定會增加,而且支援的人,對製程一定比較不熟,效率當然不好,一連串的責難接踵而來,不行,絶不能允許這種事。更何況,我那裡有那麼多人。」楊經理已經快發飆了。
「我非常瞭解楊經理的考量,確實我們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在經理人的身上。」林副總心平氣和地說明。
「請問你,既然你無法完成排定的訂單,那麼廠內一定有產能上的瓶頸,對不對?」林副總問楊經理。
「對!有一個機種是在排Key站,另一個機種是在沖切站。」楊經理回答。
「那麼這二站你都有讓它保持不停線嗎?」林副總繼續追問。
「有啊!只要沒狀況發生,都是不停線的」
「你是說24小時不停線,吃飯時間,休息時間或上廁所時間,皆有人在生產,對不對?」林副總盯著他問。
…………」楊經理無言以對,顯然不是如此作業。
「該站組長有沒有盯在生產線,事先排生產排程,提早計劃,並隨時回報生產狀況?」
「沒有。」楊經理回答,明顯心情已經穩定下來了。
「你同不同意瓶頸站的重要性,重要到應該要有專人管理排程,並保持24小時生產?畢竟瓶頸站是決定產出的關鍵,同意這樣的說法嗎?」
「同意!但是吃飯休息時間,我並沒有人可以去輪替生產。」
「真的沒有嗎?想一想,淡季沒有多餘產能嗎?人可以從那裡來呢?」林副總毫不氣餒地鼓勵楊經理。
「只好從這二個瓶頸站以外的站抽出人力。」楊經理不情願地回答。
「沒錯,就是這種想法,所以對這二站以外的組長,你就不必太計較他們的人員調動,他們的任務就只有全力配合瓶頸站的工作,讓瓶頸站能夠24小時全開。」林副總做了結論。
「成本呢?怎麼辦?」楊經理再次提出質疑。
「你能用廠內同樣多的人,做出更多的營業額,不是整體的表現更棒嗎?成本不是相對降低了嗎?何必局部衡量各別機種或各別製程的表現呢?」
「如果這樣,現場幹部要用怎樣的管理技巧管理生產線呢?」楊經理提出關鍵性的問題。
「明天召集生管及製造現場幹部,我來說明。」林副總結束會談。

四、現場的聚焦能力
該到的人都到齊了,林副總開了頭:「為什麼本月做出來的額業額,只有上個月的一半呢?」
「因為沒有訂單。」有人回答。
「這麼說,瓶頸是市場沒有訂單,沒有訂單可以生產,所以營業額達不到,對不對?」林副總問
「對!」奇怪,大家似乎不太敢回答。
「那麼為什麼生管排在本月份的訂單仍有沒辦法百分之百做完呢?」林副總提出質疑。
「沒辦法,狀況太多,不是材料品質不好,就是設備不穩。」組裝線魏領班勇敢地回答。
「很好,製造現場的特性就是,隨時隨地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發生,所以當你想要完全按照原訂的生產計劃,分秒不差地完成訂單,是絶對不可能的,就像你沒有辦法確定自己能夠在幾點幾分到達公司,畢道交通狀況誰也料不準,只能憑經驗大約抓時間。製造現場應該也是這樣,何時有狀況,誰也料不準。」林副總停下來,等大家吸收,然後又繼續。

「如果生產每一個機種的每一製程都管,那麼再多的生管也無法百分之百掌握異常狀況,天天都在忙於救火,根本沒辦法靜下來做事,同意嗎?」
「同意!」生管們異口同聲,似乎林副總說出了他們的心聲。
「管理者最糟的情況就是無法聚焦,或者說沒有聚焦的能力,整天忙,卻掌握不到重點。告訴我,生管是根據那一站來排日出貨量的?」
「瓶頸站!」生管爭相回答。
「既然根據瓶頸站,那你們生管有專人監視它的狀況嗎?」
「沒有,我們只注意出貨數量,出不了貨再往前製程找問題。」生管顏課長據實回答。
「那製造部總該有專人管理它吧?」
「從來沒有人告訴我那一機種那一製程是瓶頸站,所以只依照一般正常作業生產,並無特別監控。」停了一段時間,終於組裝線姜領班回答。
「現在有誰可以告訴大家,現場管理者應該如何聚焦?」
「盯著瓶頸站,不要讓它出狀況!」噴塗線領班小邱頭一次發言。
「沒錯,聚焦的第一步就是找出瓶頸站,接下來第二步要充分利用它的產能,千萬不要讓它出狀況,一定要讓它24小時不停地生產。」
「可是我的製程設備是人在操作,總要吃飯休息上廁所吧!」噴塗線領班小邱再一次發問。
「非常好的問題,直接切入聚焦的關鍵第三步,也是工廠最難突破的一步,就是非瓶頸站全力配合瓶頸站,如果你是非瓶頸製程,你願意犧牲你自己的產能,在吃飯休息時間,由你的人員接替瓶頸站的工作嗎?」
「不太可能,我的製程設備稼動率降低,會被老板K,而且我的人對其他製程的操作不熟悉,效率一定低於正常水準,因此單位成本也會變高,老板又K一次。」小邱回答。
「非常好,大家知道為何第三步是最難突破的一步了吧?明明犧牲非瓶頸站的產能可以增加瓶頸站產出量,也就是提高工廠的出貨數量,而偏偏我們的管理方式所用的衡量指標卻禁止我們這樣做?」林副總再一次停下來,等大家吸收,然後才繼續。
「許多人都無法了解,為什麼非瓶頸站的產量做再多,也無法提高整體出貨量。主要的關鍵在於各別製程的績效不重要,整體的出貨績效才是我們所追求的。管理者的觀念必須做180度改變,瓶頸站才是決定工廠出貨量的唯一工作站,整體的績效決定在瓶頸製程,所以保護瓶頸製程是所有人的目標。」林副總準備作成今天會議的結論。
「我將今天大家討論的過程做個結論。現場管理者聚焦的前三大步驟:

一、 找出瓶頸站
二、 充分利用瓶頸站的產能
三、 非瓶頸站需全力配合瓶頸站的所有決策

瓶頸站是工廠最寶貴的資源,希望大家能夠將以上的技巧應用在實際的現場管理上。如果有任何疑惑,隨時歡迎來找我討論。」


後記 :

本文依照實際手機按鍵之製造流程所發生之狀況編寫而成,實務應用上並不一定適用其他產業,然而TOC原則卻相通。

又企業既有文化經常難以改變,作者建議除引進外部TOC顧問以外,應同步培育內部TOC顧問確保推行TOC之持續性,作者被派駐外廠短短一年期間, 接手的製造主管恢復傳統成本觀的管理現場方式,因前後觀念差異太大,反而造成現場幹部適應不良,遭受更大的管理衝擊,早知如此,作者覺得之前反而不要採行TOC對公司比較好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06 看醒悟學供應鏈管理學習到了沒

一年的 TOC 學習即將結束,如果你無法在短短的 30 分鐘之內,使用" TOC 的語言"將『醒悟』書中 〝 供應鏈管理 〞 的演進說得流暢的話,必須承認自己的不足,看清自己尚未完全踏入 高德拉特 博士 TOC 『醒悟』的世界! TOC 的"觀念"難以被一般人所接受,無法進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