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學生來信的省思
這一天在課堂中,林老師投影學生部分的來信內容,這位工廠第二代接班人的信中提到一段話:
「………,因為我們生產的產品是屬於相當特殊的結構,若不融入自動化,幾乎不可能規劃成流水線。而近兩年來,我們也全力投入組裝車間的自動化設備研發,也因此,我已經能看到將來實現『一個流』的生產架構。………」
其實這位學生在一年前在東莞參加林老師的公開課程,而且連續二個月都上同樣的內容,可惜短短六小時的課程內容,即使上了二遍,如果沒有把林老師所強調的重點「背」起來,很難理解其中的關鍵道理的,這位學生的工廠情況如何?到底什麼原因妨礙其工廠持續成長?林老師課程所談論的「流線化生產」與「流水線生產」是二種不同的概念,不應混為一談,「自動化」也非達成「一個流」的必要手段,又真的自動化設備可以突破目前的困境嗎?所謂外行人看熱鬧,內行人看門道,你能判定工廠自動化所造成的後遺症嗎?
二、自動化的基礎 -『紀律與教育訓練』
「雖然我沒到過你們工廠,也沒見過你們的產品,當發現不良品的時候,我可以肯定不良發生的原因只有二個,不是那個!就是那個!還記得我們上過的內容嗎?」林老師望著學生,等待答案。
「紀律與教育訓練。」學生很快地回答,畢竟林老師已經重覆幾遍了。
「建立『紀律文化』,一定要符合三大個原則:」林老師等待學生回答。
「
1. 主管要以身作則
2. 不教而殺謂之虐
3. 紀律要做好,稽核少不了!
」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回答,林老師並不介意,激起相互學習的動機最重要。
「『教育訓練』要做好,一定要符合下列二大原則:」林老師望著學生。
「
1. 不會做就不能上崗
2. 看得到的技能認證
」學生們回答。
「如果異常發生時,既沒有違反教育訓練的原則,也沒有違反紀律的原則,那到底原因出在那裡?」林老師曾經提出此問題讓學生回家思考。
「………」學生久久沒回答。
「如果作業人員已經被技能認證通過,他也完全按『教戰守則』作業,結果每天還是有1%的不良率,領班既沒有違反教育訓練的原則,作業員也沒有違反紀律的原則,那問題出在那裡?」林老師舉例說明,讓學生有思考的方向。
「『教戰守則』出問題!」一位學生回答。
「沒錯,代表你的『教戰守則』的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,應該提升『教戰守則』的品質了。這時應該集合工程相關人員將『教戰守則』改寫。」林老師說明。
「以這位學生推動生產自動化的工廠為例,第一步要確認的事情:有沒有統一的『教戰守則』?有了『教戰守則』才能夠執行教育訓練與紀律的稽核。沒有第一步的認知,談自動化是『空虛』的,因為自動化生產對『紀律與教育訓練』的要求,更嚴格而且更敏感。」林老師補充說明
三、自動化的主要目的
「第二步要確認的事情:為什麼要導入自動化的設備?」林老師望著學生,等待答案。
「效率更高!」一位學生很快地回答。
「解決招不到工人問題!」另一學生回答。
「降低成本!」另一學生回答。
「品質比較穩定!」有一學生回答。
「自動化可以徹底解決招不到工人的問題嗎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除非百分之百自動化,不然招不到工人的問題還是存在,只是缺工人數較少而已。」一位學生回答。
「自動化可以解決品質嗎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可以啊!」部分學生點頭回答。
「沒錯,前提是你必須要有品質穩定的自動化設備,不然一旦發現不良品,都已經是滿山滿谷了。自動化設備品質穩不穩定,還是要靠人,靠技術人員,所以仍然要回到對第一步的認知,技術人員的作業品質好不好,需要符合二個工廠管理的核心重點:紀律與教育訓練,外加五大原則:主管以身作則、不教而殺謂之虐、紀律要做好稽核少不了、不會做不能上崗、看得到的認證。」林老師重新複習過去上課的重要內容。
「為何你認為自動化之後,成本可以降低?」林老師反問學生。
「每小時的產出量提高,製程分攤的單位成本就降低了。」學生很容易就有答案。
「所以該製程的生產效率也提高了,對不對?」林老師幫學生補充說明。
「對!」部分學生點頭回答。
「當個別製程的生產效率提高之後,工廠的營業額也可以跟著提高,對嗎?」林老師問學生前幾堂的老掉牙的問題。
「對!」有學生先回答。
「不一定!」又有學生回答。
「錯!」最後有學生回答。
「還記得我們上過的課程內容:工廠的營業額只有與一個製程有關,稱之為…?」林老師問學生。
「瓶頸製程!」又有學生回答。
「切記!工廠管理只需要要求瓶頸製程的效率100%,過度強調其他製程的效率只會造成工廠七大浪費的其中一項浪費,那一項?」林老師反問學生。
「等待的浪費!」學生真的很棒,沒有忘記過去所學。
「等待的浪費會傷害到客戶三大需求的那一項需求?」林老師再問學生。
「交期長!」學生果然很棒,都記得。
「如果你推動自動化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的話,對工廠整體績效的提升有幫助呢?或是有傷害?」林老師問學生,以便導出結論。
「有傷害!」學生答。
「是的,的確有傷害,除非你的自動化設備是放在瓶頸的地方,才會有幫助。其實,更重要的一點,一般工廠負責人都料想不到,即使不買自動化設備,工廠平常就存在有20%多餘的產能,只是他看不到而已。詳細說明可參考『工廠補習班系列三 』!」林老師簡短結論。
「所以推動自動化的出發點是為了客戶的那一項需求?以這一項為出發點永遠不會錯。」林老師即將導出最後結論。
「品質好!」一學生搶答。
「正確,自動化為了解決人為的經常犯錯率。」林老師繼續說。
「如果以為機器設備的速度比人快,效率相對比較高,成本就會降低,其實剛好相反,在製庫存升高、交期變長、整體成本變高。」林老師做最後的結論。
四、「流水線生產」不等於「流線化生產」
林老師在白板上打出一張投影片,並請學生針對三條流水線的不同點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「第一條與第二條流水線的在製品亂擺。」有學生回答。
「第一條與第二條流水線的在製品比較多。」另有學生回答。
「還有其他不同點嗎?」林老師鼓勵學生回答。
等了二分鐘,仍然沒有人回答。
「請問那一條流水線不適用『生產成本已經無法再降低了!』這句話,?」林老師希望學生能看到真正的關鍵點。
「…………」等了許久,學生們好像真的答不出來。
「如果你們能看到其中有『工廠七大浪費』的話,成本還可以降低,同不同意?」林老師引導學生如何發掘浪費。
「同意!」學生答。
「第二條與第三條流水線的輸送帶有何不同的作用?」林老師引導學生。
「搬運!」有學生衝口而出。
「那一條的輸送帶在搬運?」林老師追問學生。
「二條都在搬運!」有學生回答。
「真的嗎?二條都在搬運嗎?請問第二條的作業人員在那個位置做加工的動作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工作桌!」學生回答。
「所以第二條線的作業人員把在製品從輸送上拿到工作桌上加工,加工完成後,再放回輸送帶上,再拿下一個在製品到工作桌加工,如此周而復始。」林老師解說。
「第二條線的輸送帶,它的功能在做甚麼?」林老師繼續問。
「搬運!」學生回答。
「搬運是否屬於工廠七大浪費之一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是!」學生回答。
「消除『搬運的浪費』是否可以降低成本?」林老師問。
「可以!」學生回答。
「第三條線有沒有擺放工作桌?」林老師問。
「沒有!」學生答。
「誰知道第三條線的作業人員在那裡加工?」林老師問。
「輸送帶上面!」有學生回答。
「作業人員在輸送帶上面加工,所以輸送帶等於工作桌,並不是在『搬運』,對不對?」林老師再問。
「對!」學生們終於懂了。
「第一條線的輸送帶雖然沒有擺放工作桌,但是它裝設有一條窄窄的邊條,作業人員把在製品從輸送帶上拿到邊條上加工,加工完成後,再放回輸送帶上,再拿下一個在製品到邊條加工。所以輸送帶純粹在搬運而已。」林老師補充說明。
「三條的『流水線』,只有第三條線沒有『搬運的浪費』,沒有搬運浪費的線才有資格稱之為『流線化』的生產線。只有第三條線可以符合『生產成本已經無法再降低了!』這句話。」林老師說完最後的結論。
五、殘留的問題
課後學生仍圍繞著林老師追問一些實務的問題,例如:輸送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?還有學生點出最簡單也最難回答的問題:作業標準書(SOP)是給誰看的?應該放在現場的最佳位置?更有人問:富士康希望建立無人化工廠的策略對還是錯?這些問題的思考邏輯,將在後續的課程中被一一揭露。
於羅東老家
07/11/2012
後記 :
本文是作者工廠補習班一系列管理短篇文章之第六篇,藉由一位學生的來信內容,將「自動化」與「流線化」的主要目的,做更詳盡地解釋,期望企業主在每一次的投資設備時,尤其想要引進「流水線」之前,皆應自我思考是否合乎管理的原則與邏輯,「提高效率」、「降低單位成本」不再是投資決策需要優先考慮的因素,而是要考慮是否產生更多的浪費出來,反而墊高了成本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